多數的人不幸福都是源於以上的比較心、大小眼。

2020041012:32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多數的人不幸福都是源於以上的比較心、大小眼。原本並不覺得自己醜能力差,但有了『對照組』,你開始陷入了『不幸福』。透過和別人比,結果就是證明自己的確很差。』

2020年宇宙讓人類透過世紀病毒
演了一場『閉嘴默劇』,透過隔離、自主管理、
戴上口罩、取消娛樂旅遊活動、遠距教學、
居家線上工作、保持一米的社交距離等等,
透過這些防疫措施,我們都回到
『個人私有空間』的生活基本面。

何謂生活基本面,也就是返璞歸『真』,
要先有真,善美才會如實呈現!

當全世界只剩下你自己時,
你還需要那些裝飾你門面的外相:
衣服、化妝品、名牌包、名車、美食、豪宅等等,
越重視物質外相的人,就愈容易透過
這些物質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幸福感。

一位從來沒來過繁華都市的鄉下阿伯
可能認為一碗20元魯肉飯就能提供他生活幸福感,
但一位住在充滿美食餐廳的大都市的時尚人
可能會覺得吃ㄧ餐三千元的米其林才能帶給他幸福感。

鄉下阿伯如果沒有跟都市人比物質多寡,
他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很幸福的,

其實,人所感覺的『幸福和不幸福』是源於比較心,
尤其人的從小教育就是被植入『比較』的木馬程式,
當你的成績跟全班同學『比較』後
而獲得了“第一名”時,你會特別開心。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人性就是當自己比別人好的時候,
你就會覺得幸福,安全,滿足,擁有優越感。

當你比別人差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不幸福,
不安全,自卑,匱乏,悲傷,孤獨。

因『比較』所形成的『量化』數字決定了
你的幸福感和不幸福感。

例如,一位新手老師本來很開心
今天有8位學生來捧場上課,
如果她充分準備抱持教學熱忱,
這個分享知識的過程就會帶給她幸福滿足感。
但當她一看到其他老師的課學生滿堂,
『比較心』一生起,看到自己的學生跟他班的學生人數,
相形見絀的羞愧感一生起,
那純粹的『教學分享』幸福感剎那間就消失了。

很多人的不幸福,源於以下三種『比較』方式:

1. 拿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長處比

有位占星個案說,自己的人緣很差乏人問津也沒追,
而那位班花人際關系就特別好,所以她很難受,
想起自己和這個顏值驚人班花的差距,
覺得超級自卑、無能,
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羨慕又嫉妒,
每天都生活在自憐自艾裏。

未提供相片說明。

想想這種比較,不是自傷自殘嗎?
原本並不覺得自己醜,但有了『對照組』,
你開始陷入了『不幸福』。
透過自己最弱的和別人的最強去比,
結果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確很差。

2. 拿自己的優勢和永遠達不到的完美去比

適度的目標感,是鞭策自己進步的。
但是有的人不是,表面看是為了鞭策進步,
其實更像是不能允許自己快樂。

本來在某一件事上,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
覺得自己逐漸在進步當中,熟能生巧一定會帶來卓越,
這種跟自己比較可以帶來一定的進步幸福感,
但是如果拿這個小目標和一個完美的大目標去比,
未完成的恐慌一定遠大於完成的快樂。

有位員工職務小目標都完成了,
也成為公司裏面老板最青睞的員工,
年終獎還發了三萬,但事實是,她一點也不開心,
主要的理由是,她聽到親戚在外企的年終獎金是數十萬,
剎那間就覺得自己獎金目標是小巫見大巫。
雖然她在小公司已經獲得了肯定,但是一想到
『更完美』的或是永遠都達不到的終極目標,
外國企業所提供的優渥獎金,
她就忽視了自己已經取得的績效。

3. 還沒比,就已經判定了自己很差,
比較就只是一個證明自己很差的過程

這一類型的人,一般都有內心自卑的傾向,
個人價值感很低,並且原生家庭的創傷導致,
否定自我是他習慣的模式,
可能從小她就被兄弟姊妹『比下去』,
肯定或者讚賞對他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即使被肯定,
即使也有自己的有點長項,
但他也會去懷疑自己。
圖像裡可能有顯示的文字是「 ¿Pero no dicen que el yoga es meditación y relajación? 」

小時候被貼上了“無用”的標簽,
然後在人格裏,深深認同了這個標簽。

所以活在這樣一種模式中:
意識上雖然希望能夠比得過別人
來積累自信和優越感,提升自我價值,

但是潛意識一直在做的事情
就是在比較中完成一個打壓自我、否定自我的過程。
重覆著小時候父母對他的打壓和否定。

所有的比較,都無意識地導向“我很差”
“我還不夠好”這樣的結果,

為的就是達到和小時候形成的
那種固化的自我認知的吻合。
這是潛意識模式造成的一種惡性循環。

多數的人不幸福都是源於以上的比較心、大小眼。
心理學認為,喜歡比較,很可能是因為原生家庭中,
我們總是被拿來和別的孩子比,
如果勝出,我們會得到愛,覺得有安全感,
如果落後,我們就會感受到可怕的不被接納,
體驗到一種被拋棄的毀滅感。
所以比較也就成為了我們潛意識無法停止的一種行為。

小時候被父母接納的孩子,
比較的傾向,就不會那麽明顯,
也不會特別依靠比較
來獲得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及自尊。

因為被父母接納的孩子,
會從原生家庭裏強烈的感覺到,
自己的生命光是『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而不是透過『成績、才藝表現、聽話、順從』

父母愛的是這個包含了優缺點和
各種特質的獨一無二的我。

所以人會覺得我自己已經足夠好了,
也就沒有了和他人比較的內心驅動力。

“此時此刻的我就是好的,被愛的,安全的”
那麽這個人就不需要再在比較中攫取幸福感,
更不可能在比較中不斷重覆
那些父母對自己的否定和不認同。

她就會比較平靜,滿足,接受自己的當下,
安住當下之中。要說幸福,其實這樣的感覺,
才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