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黃大米

2020062312:54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出生、上學、工作、不斷的工作、死亡,當工作的佔比如此巨大時,社會對於一個人工作應有的規範與期待,聲音也就震耳欲聾,干預且左右人的心智。
在我爸爸的世代,工作就是存活,有飯吃有錢養家最重要,精神是什麼?興趣是什麼?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生理需求被滿足了,你才有餘裕想別的,活著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隨台灣社會變得富裕,對於工作開始出現追求興趣的聲音,甚至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為了興趣工作比什麼都重要,自我實現與精神層次的聲音從過去如同臨演一樣的腳色,成為主角。
年輕孩子對追夢以及追逐興趣很堅定,但身為長輩的人與社會似乎還沒準備好,對於尊重職業的多元性,我們都還在學習,也因此年輕人把興趣當工作時,身上的社會壓力也挺巨大的,家人跟朋友都會存疑這不一樣的腳步,真的可以?真的可以存活?
「二十六歲的最後一個月,我辭去了全職的工作,開始自由工作的生活。」辭職只是一張紙寫上幾個字,卻是曾彥菁按下生命的雲霄飛車,唯一的安全帶是她受夠疲憊工作的念頭,「我做著大學時最想做的夢幻『國際志工領隊』,領隊生活一點都不輕鬆,過長工時占據生活,出團是24小時在工作,即便在睡夢中都有處理緊急狀況,長期累積的身體疲憊與心理壓力,三年的資歷換來心力交瘁。」她在著作「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這本書中寫下這句話,「當我還在壓榨自己,想要成為一個符合社會期待更好的人時,只有身體真誠的為我捍衛,回應心中真切的渴望。」
她在存款不到十萬下,替自己從職場贖身,贖身後的日子看似可以吃飽睡睡飽吃,藏在愜意之下卻是許多壓力湧現,自己的內心有罪惡感,也擔心別人覺得自己是米蟲,她反思怎麼自己工作三年多,才僅存到這點錢,錢去哪了?
買了太多滿足慾望的商品,以為自己可以因此變得甜美、專業、厲害,消費的不是商品的本身價值,而是它背後代表社會的符號。
她在離職後,想要寫作與療癒身心靈,當她拿到第一筆稿費八千時,急著去跟媽媽報告好消息,她一有工作就急著告訴家人,表面上看似輕鬆的日常分享,卻是想要證明自我的卑微。
看到書中這段話時,我心有戚戚焉,我以前只要升官加薪,拿到好的東西,都急著想要跟身在南部的爸媽報告,想證明自己真的很棒,真的很好,像是把肚皮吹鼓的青蛙,賣命展現,內心卻非常不安疲憊。
想走自己的路,內心都是非常孤獨的,會不斷在自我懷疑與自我打氣中拉扯,曾彥菁在這段期間去學習身心靈課程,有陣子學了西藏頌缽,想跟家人分享頌缽的神奇,剛敲了一下,家人驚嚇地問說,「這不是葬禮上的東西嗎?」讓她沒信心再介紹下去。
曾彥菁很真誠地記錄下自己離職後的不安與勇敢,如果你是家長或者主管不懂年輕世代在想什麼,這本書很適合你看一下,如果你是年輕想要追夢的人或者最近想要離職的人,你也會在這邊看到自己所有的心情,因而得到一些力量。
請記得,當別人問你將來要幹嘛,「不知道」也是一個選項,且一點都不可恥,我們從不是因為什麼都已知才能去做,而是透過摸索才能成沉澱出自己的價值與方向。
書名: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   asd9595 於 2020-06-23 19:50 1F
  • 生活就是在工作,至於怎麼樣算成功,自己定義,
    南無阿彌陀佛,闔家平安吉祥。
  • 版主於 2020-06-24 17:32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