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和蟋蟀:為什麼會動? OSCAR and the CRICKET:a book about moving and rolling
奧斯卡是一隻好奇的小貓,他喜歡四處亂逛,總是滿腦子問題。當他在草地上發現一顆球後,對「移動和滾動」產生了好奇。幸好,蟠蟀來幫助他解開所有疑問,滿足了奧斯卡這隻愛思考的小貓咪!
作者簡介
吉歐夫.華林
華林在英國倫敦北部的巴內特長大,從小就喜歡觀察自然,並把觀察到的鳥類和昆蟲畫下來。後來,進入曼徹斯特技術學院學習平面設計,畢業後即投入雜誌工作,當過好幾個知名時尚雜誌的藝術總監,目前是英國《魅力》(Glamour)雜誌的創意總監。
華林把自己養的貓奧斯卡,化身為繪本中的好奇貓,他用電腦繪圖畫出像剪紙和色紙拼貼的效果,大膽簡單的構圖、典雅柔和的顏色,使作品充滿了十足的設計感。
孩子懂的比我們想像的多 洪蘭(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過去我們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孩子問為什麼時就常用哄的,或是用「你長大就自然曉得」把它帶過去。最近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其實懂的比我們想像的多,過去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就算孩子聽不懂,講正確的答案還是比講天狗吃月、地牛翻身來的好,因為大腦的神經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孩子似懂非懂時,他的大腦會去搜索答案,這會增加他的觀察力,大腦又先天就有歸因能力,會不斷將可能的因果事件湊在一起,以求事件的合理化。同時研究又發現,人有先入為主的傾向,若有了正確的知識,錯誤的訊息就進不來,先有了錯誤的觀念再來導正,會比教新的更吃力。所以現在的兒童書雖然是想像的,也不敢像過去一樣,天馬行空亂講,多半是根據科學證據,講的淺一點罷了,而且許多兒童書都想辦法讓兒童有機會去身體力行,自己動手親身體驗一下書中所講的經驗。
小天下的「好奇貓奧斯卡」科學童書就是本著這樣的精神,就孩子在大自然中每天所看見的現象來解釋它背後的成因,而且因為每天所見,容易親自觀察或動手體驗,效果會更深。例如《奧斯卡和飛蛾》就是透過奧斯卡這隻可愛的小貓咪來教孩子為什麼會有白天和晚上,順便解釋一下地球是圓的,自己會自轉,轉到後面去時,天就黑了,因為我們的光來自太陽,背著太陽、看不見太陽時,就是我們所說的黑夜了。
這套書裡的幾個觀念都很重要,父母可以在家動手做給孩子看,不要以為天文學太深而略過。最近有個從尼泊爾回到美國的白人喇嘛,他從小被母親放在喇嘛廟中長大,他就說:「在那兒,大家還是相信地球是平的。」陝北也有位老人家告訴我:「南天門一關,天就黑了。」旁邊圍著的孩子都頻頻點頭,完全相信他,令我覺得不可思議。所以,正確知識一定要及早傳出,就算不全懂,他也知道跟這悖離的訊息是錯誤的。
這本書中還有講到影子,父母也可以跟孩子玩影子的遊戲:只要把大燈關掉,用個手電筒就可以在牆上打出許多不同動物的影子。這原是我小時候父母跟我們玩的不花錢遊戲,過了五十年,這個遊戲還是一直受孩子歡迎。其實玩具不一定要花錢,《奧斯卡和蝙蝠》一書中就教了許多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可以當作遊戲來玩,例如把孩子眼睛蒙起來,請他分辨那是什麼聲音,讓孩子知道聲音來自空氣的振動,教孩子試吹短笛、長笛、陶笛,看發出的聲音有何不同,孩子若能了解,開始問為什麼,父母就可以再多講一點,至少動手操作會使孩子對聲音的來源有印象,增加他以後自己探索的機率。
又如《奧斯卡和青蛙》在談生長時,父母可以把果核放在玻璃杯中看它長出芽來,也可以把地瓜埋在土中,以後採蕃薯葉吃。「生長」其實到處可見,父母可以在帶孩子出外散步時,點出路邊各種「生長」的現象。至於《奧斯卡和蟋蟀》所說的「動」,那更是到處可見了,孩子應該會最喜歡這本書。
帶孩子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長,教孩子最重要的是及時滿足他好奇心,只要這樣做,就不必擔心他沒有科學精神。事實上,只要用心帶孩子,科學精神是水到渠成,不必擔心的。相信這套書會給父母很多陪伴孩子,啟發他好奇心的點子,值得好好去利用它。
洪蘭(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