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人和人的連結

2013102914:04
 





孩子成長的早年階段,
不一定會渴望物質的豐厚或名牌物件,
他們要的是陪伴、情感連結、愛與安全的感覺。⋯⋯

但是當家庭的大人難以提供與回應,
只是不斷的加深孩子去體認物質世界的重要,
大人的辛苦與忙碌也是為了給孩子豐厚的物質生活時,
漸漸的,孩子會將對父母親的情感需求割捨,
並且慢慢的與物質產生連結,在一點一滴的影響下,
孩子更熟悉的是物質,更習慣的是與物質的接觸,
而非是人或情感。

這是上一代給的訊息,潛移默化,無從迴避的結果。

我們不難發現,
這四十年來台灣追求物質生活條件與物質享受的影響下,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薄弱與疏離。
人與人之間好似都剩下條件與需求供應的交換,
情感的連結與愛的分享越來越少。

而在這樣的塑造下,
人們也誤以為建立關係與維繫關係的方式是透過金錢或物質。
所以諸如建立友誼、建立伴侶關係、建立任何親密情感,
也沿用了我們在親子關係中所體會到的,
唯有我們有能力給予物質條件或金錢,
別人才會需要我與肯定我。
而當我們給出物質與金錢時,
內心想要獲得的卻是心理的需求,像是價值感、自尊,
更多人想要在關係中獲得重視、被在乎與視為唯一的感覺。

但是,卻一次次的發現,即使付出許多金錢,
給出許多物質,也沒有真的為自己換來想要的愛與重視。

甚至好像被對方利用似的,
只有當對方有金錢與物質需求時,才會想到我們。
這種感覺令人很氣餒,很難過,
不免在心裡想著:「我為你付出這麼多,
你想要什麼我都給,都幫,
但為什麼在你心裡我卻不是唯一?
而你也沒有對我像我對你這樣,什麼都願意付出?」

這種情況就是我說的失誤。
我們如何以錢與物質換來需要的愛與重視?

當我們以錢與物質作為建立關係的條件與籌碼時,
關係的基礎便是建立在這些沒有情感的東西上,
而不是在你我之間,不是在兩個人的相知相惜,
相理解相扶持的情感上。

同理心的存在,便能使我們的關係建立在情感上,
並能產生內在心靈深刻的連結。

珍重這份關係

當你珍重你們的關係,也願意讓關係更好,
那麼這份意願會讓你願意學習同理心,
讓同理心促使你們的關係建立在相互理解與相互知心的品質上。

當兩人關係中願意彼此同理時,
我們走進的是對方的內心,而不是在事件上的是非對錯。

而同理心要真的能在關係中運作,
也必須建立在兩人有清楚獨立的個體界線上。
我們不會剝奪他人的情緒感受,
也不會讓別人的情緒感受輕易侵入到我們內在,
以至於分不清究竟是誰的情緒感受,又是誰的情緒歷程。

在大部分的關係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便在於此;
分不清楚個體獨立的界線。
總是被對方的情緒波及,
並且開始晃動自己內在的情緒感受。
因為對自己的情緒感受無法認同與接納,
便會在另一個人表達情緒感受時,懷疑自己的感受,
但同時又因為無法認同對方的感受,而內外衝突,
不論認知或是情緒,都激發出強烈的失衡反應。

本文摘錄自: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