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給害怕孤獨的你(上)

2014031111:48






給害怕孤獨的你(上)

十幾歲去美國流浪的時候,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窩在廉價旅社的破房間裡。
⋯⋯
明明我前往異國是為了追求自由,
卻搞得連出門都興趣缺缺,
理由是──我不願承認自己的孤獨。

走到大街上,我看見有人和家人一起行動,
有人則是和朋友走在一起。
有情侶,也有看似同事的團體。
在他們之中,就只有我是一個人。

我盡可能讓自己當個有趣的人,但我卻交不到朋友。

畢竟我連語言都不通,別說是朋友了,
我就連說話的對象都沒有。

走路是一個人,看電影也是一個人。
想去餐廳簡單吃點東西,也是一個人。
不,正確地說,我根本沒辦法去餐廳。

理由並不是因為沒錢。
我找到了價錢不貴、食物看起來很美味的餐廳,
但是從窗口望進店內後,我羞恥得根本走不進去。

因為所有的客人都和同伴坐在一起,
和樂融融地用餐,
難道連話都講不好的自己要一個人孤零零地
坐在店內埋頭吃飯?那實在是太悲慘了。

進門的意願頓時萎縮,我雙腿發軟,心想與其那樣,
還不如待在旅社的骯髒房間裡啃洋芋片。

當時我整個人都沉浸在「對孤獨的不安與寂寞」裡頭。

在長大成人的某個階段,
人會強烈地感受到「對孤獨的不安與寂寞」。

就算有家人朋友或戀人在身邊,
還是感覺自己孤單一身,因此畏懼不已。

覺得沒有人了解自己,一種疏離感充斥心頭。

有人會在離鄉背井到都市念大學的時候,
或是初出社會的時候,品嘗到這種滋味。
一直以來,家人朋友隨時都在身邊關心自己,
時不時會有人找自己說話,
但就在某個時期,這一切突然斷絕了。

沒人打電話給自己,甚至連電子郵件都收不到。
在那種時候,人便會有所認知:
除非自己主動打電話,主動寄電子郵件,
主動打招呼、與人見面,否則自己一直都會是孤獨的。

意識到這一點,
或許就代表你已脫下童年時代的安全游泳圈,開始獨立。
我認為能接受人是孤獨的事實,便是長大成人的證據。

在美國孑然一身的我在自己就要被
「對孤獨的不安與寂寞」給壓垮的前一刻,
硬著頭皮把孤單又丟人的自己送到人前,
用不擅長的外國語言開始找人說話。

結果我因此遇上了邂逅,也交到了朋友。

「正因為你是孤單的,你才能與人相遇,建立關係。」
這句話是我邁向成人之路的孤單的一堂課,也是我的救贖。

長大成人之後,「對孤獨的不安與寂寞」並不會消失。

即便交到友誼長存的朋友,找到共度終生的伴侶,
建立自己的家庭,擁有志同道合的工作夥伴,
不安與寂寞仍只會繼續增幅。

因為儘管得到了這些寶物,
但「無可或缺的重要之人可能消失無蹤的不安與寂寞」
也會隨之而來。

如果和親密的朋友變得疏遠怎麼辦?
如果和伴侶分手怎麼辦?
如果得辭掉工作怎麼辦?
如果父母過世了怎麼辦?

其中,
也有人被「自己可能一個人孤獨死去」的恐懼給糾纏。
這樣的人很可能會為了消除孤身一人的不安、
填補心中的寂寞而拚命努力,落到可悲的地步。

如果聽到有人低喃
「一想到自己將來會落得孤身一人,我就好不安」,
我會立刻回答對方:

「等一下,擔心將來孤身一人不應該是你的問題啊,
因為你一直都是孤身一人,今後也一直都會是一個人。」

聽到我這麼回應,
對方或許會覺得「因為事不關己你才這麼冷淡,真是過分」。

但我是真的這麼認為。

無論你的父母依然健在或已經過世,
還是有某些苦衷而骨肉離異;
不管你有朋友、沒朋友,你已婚、未婚,
你有孩子、沒孩子,情況都一樣。

所有的人一旦長大成人,到死都會是一個人,
都得背負著孤獨而生。我認為絕不能不去正視這個事實。
在這世上的所有人,在孤獨面前一律平等;這是我的看法。

本文摘錄自:《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