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平台=寂寞嗎?文/王珮華
最近跟朋友們去社區巷弄的咖啡店閒聊,我發現不少咖啡館的裝潢變了,以往方形、圓形咖啡桌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長排單張座椅面向窗外或牆壁,這讓我很好奇。
往往三五好友坐下來,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了,但慢慢的我發現,我們這桌的人是最突兀的存在。其他的人大多是一個人靜靜地敲著電腦鍵盤,或滑著手機,每個人坐在彼此左右,卻絲毫沒有任何關係,更別說進一步的互動,如果再掛上耳機,彷彿就跟全世界隔離一樣。
時下科技趨勢徹底改變了我們閱聽的習慣,現在很多人都用平板電腦看著電視劇。以往收看電視劇,是一家人的歡聚時光,大家坐在螢光幕前共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而現在人手一台平板、手機或筆電,資訊觸手可及,你喜歡的on檔電視劇馬上就可以下載,戲的每句對白在耳機裡放大渲染,就像是男主角或女主角特別對你講的一樣,但實際在你身旁的人卻變得遙不可及。孤單,真的就是一個人的狂歡。
就好比我這桌的某一位朋友,我們在閒聊時,她卻忙著拍下每一杯咖啡,拍完咖啡再拍店內環境,再來還要「標記」這間咖啡廳,等到她終於願意放下手機,進入我們的話題,她卻突然想起還忘了「標記」我們每個人,而一切都是為了「打卡」,最後甚麼也沒聊上。我想起一句名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其實無關乎愛不愛,一支手機就足夠造成你跟我最遙遠的距離。我勸朋友回去再上傳照片,朋友卻堅持她快打好卡了。
我好奇朋友為什麼一定要打卡,為什麼想昭告在臉書上或生或熟的朋友,我們在這裡喝咖啡?我想就跟咖啡店的落地窗設計一樣,應該不是為了要讓我們看見窗外,而是要讓窗外的人看見我們,我們很需要被「看見」,每當臉書上多一個讚,好像就一點一滴填補了我們的寂寞,但是我們卻寧願跟虛擬的社群網絡互動,也不肯抬頭看看我們身旁的朋友,有點本末倒置。我深覺活在當下,感受當下,遠比拿著手機記錄來得踏實多了。看著每位朋友的笑容,聊著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就算耗上一整個下午也無所謂,所以我索性關了手機,因為沒有什麼時刻比得上我和眼前朋友們的相處時光重要。
依我製作戲劇的經驗,在這個被行動平台佔滿的世代,我們必須要更貼近傾聽閱聽者的深層需求,才能製作出優質的戲劇。雖然有句話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僅存的一點人性,可能也會死於科技中,就我來看,行動平台反而讓人更加無法行動、更加寂寞,因此我鼓勵大家放下你三不五時緊握的手機或平板電腦,張開雙手去擁抱天空、擁抱你身旁的人,擁抱你不小心忽略的一切美好。
往往三五好友坐下來,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了,但慢慢的我發現,我們這桌的人是最突兀的存在。其他的人大多是一個人靜靜地敲著電腦鍵盤,或滑著手機,每個人坐在彼此左右,卻絲毫沒有任何關係,更別說進一步的互動,如果再掛上耳機,彷彿就跟全世界隔離一樣。
時下科技趨勢徹底改變了我們閱聽的習慣,現在很多人都用平板電腦看著電視劇。以往收看電視劇,是一家人的歡聚時光,大家坐在螢光幕前共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而現在人手一台平板、手機或筆電,資訊觸手可及,你喜歡的on檔電視劇馬上就可以下載,戲的每句對白在耳機裡放大渲染,就像是男主角或女主角特別對你講的一樣,但實際在你身旁的人卻變得遙不可及。孤單,真的就是一個人的狂歡。
就好比我這桌的某一位朋友,我們在閒聊時,她卻忙著拍下每一杯咖啡,拍完咖啡再拍店內環境,再來還要「標記」這間咖啡廳,等到她終於願意放下手機,進入我們的話題,她卻突然想起還忘了「標記」我們每個人,而一切都是為了「打卡」,最後甚麼也沒聊上。我想起一句名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其實無關乎愛不愛,一支手機就足夠造成你跟我最遙遠的距離。我勸朋友回去再上傳照片,朋友卻堅持她快打好卡了。
我好奇朋友為什麼一定要打卡,為什麼想昭告在臉書上或生或熟的朋友,我們在這裡喝咖啡?我想就跟咖啡店的落地窗設計一樣,應該不是為了要讓我們看見窗外,而是要讓窗外的人看見我們,我們很需要被「看見」,每當臉書上多一個讚,好像就一點一滴填補了我們的寂寞,但是我們卻寧願跟虛擬的社群網絡互動,也不肯抬頭看看我們身旁的朋友,有點本末倒置。我深覺活在當下,感受當下,遠比拿著手機記錄來得踏實多了。看著每位朋友的笑容,聊著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就算耗上一整個下午也無所謂,所以我索性關了手機,因為沒有什麼時刻比得上我和眼前朋友們的相處時光重要。
依我製作戲劇的經驗,在這個被行動平台佔滿的世代,我們必須要更貼近傾聽閱聽者的深層需求,才能製作出優質的戲劇。雖然有句話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僅存的一點人性,可能也會死於科技中,就我來看,行動平台反而讓人更加無法行動、更加寂寞,因此我鼓勵大家放下你三不五時緊握的手機或平板電腦,張開雙手去擁抱天空、擁抱你身旁的人,擁抱你不小心忽略的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