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生命價值不等於商品

2014043011:11




生命價值不等於商品

這是一個笑話,卻發人深省。

由於經濟不景氣,⋯⋯
各界零星的捐款已不足以支應某大教派整個教會龎大的開銷。
「xx可樂」集團倒願意發揮愛心捐出巨款挹注,
於是雙方由教宗、總裁領軍展開相關條件的談判協商。
開了一整天的會,達成不少協議,獲致不少的共識,
協商似乎已近尾聲,眼看大功即將告成。

最後,集團總裁要求和教宗單獨密商。
總裁再提出一個條件,卻讓教宗十分為難。
總裁為展現誠意,一直提高捐款額數,
教宗還是不肯鬆口,最後捐款數額飇到每年十億美金,
教宗仍然不點頭。

於是,協商不成,談判宣告破裂,原先的共識、協議取消。

陪同教宗前來談判的幹部深覺納悶、懊惱,
每年十億美金是何等數目,不但教會開銷綽綽有餘,
還可以用來發展更多公益事業。

教宗嘆口氣說:
「我當然知道每年十億美金的大用,可是,你們知道嗎?
他要我們每一位教友在每一次聚會禱告末了的「阿門」,
一律改為『xx可樂』啊!
如果,這一點也可以棄守,我們還成為宗教嗎?」

這樣的堅持,
呼應了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對非營利組織,
包括學校、醫院、宗教團體下的定義:
它們的經營目標是改變生命,不是追求利潤。

即便是典型以創造利潤、追求利潤為導向的企業體,
在事業有成之後,
也都不忘成立以公益事業、淨化人類心靈為活動目的的基金會,
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來回饋社會,
真是十分可取。

換言之,營利事業在經營上,
對人心、人性、人文仍保有一定的責任感和相當的堅持。

這正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另一個最好的註腳。

曾任哈佛大學校長二十年的德瑞克‧伯克在新著
《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
中憂心指出社會對「專業知識」、
「科技發明」和「終身教育」的需求,
導致人人都想進大學研讀的欲望,
固然給大家創造了財富和商機,
但是,一旦失去分寸、逾越界限,
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會崩壞。
大學教育的商業化,知識傳輸的商品化,
使社會庸俗沉淪、人心缺少互信,就是一種警惕。
若連高等教育的殿堂都有商品化的危機,
那麼純以營利為導向的企業體,就更有價值崩壞的危險了。

君不見從二○○一年恩隆財務醜聞,
二○○三年理律員工盜賣客戶股票潛逃的醜聞,
在在反應倫理崩解、價值淪喪的現象。

心念改造、價值定向、道德重整,
時時省思企業活動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功能定位。
在利潤締造時,也不放棄社會責任的承擔,
不放棄人倫的觀照,不放棄承擔改造生命的責任。

價值是行動的指導原則。
健康的價值觀,累積成良好的修養和優秀的品格,
而良好的修養、優秀的品格才會給人帶來幸福。

本文摘錄自:《鮮活人生:小故事,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