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人生前輩的建議是否要聽

2014072312:19






人生前輩的建議是否要聽

父母「好好用功唸書!」

國中生的兒子「我討厭唸書,也不擅長考試。⋯⋯
我不要唸什麼大學!」
父母「你太不了解社會了。大學非唸不可」

女兒「我想離婚!」

母親「都結婚了就忍耐點!」
女兒「我已經無法忍受了。我沒辦法和他過一輩子!」
母親「我也好幾次想和妳爸爸離婚。
妳再過幾年就會理解了。現在回想起來,好險當初沒有離婚。」

上述都是隨處可見的對話。究竟孰是孰非呢?
為人父母,其實也不可能對孩子說謊。
他們都是為了孩子著想,才會說出這番話。

其實這並不是「誰」正確的問題,
而是要視「在討論什麼問題」,才能判定哪方正確。

舉例來說,關於歷經數十年已有了變化的事物,
年長者的建議不僅無益,還可能有害。
自己30歲時生下的孩子,
生活在與自己相隔30年的時代中,
對於在30年內已產生轉變的這些事物,
父母基於經驗所提出的建議並無太大的助益。

距離現今30年前、約1980年上半年,大約是泡沫經濟前,
日本未來的前景一片看好。
那時網際網路與行動電話尚未出現。
在這般時代背景下,
可以由已有人生歷練的父母身上學習;
可以因年長社會人士「大學非唸不可」、
「這個產業將來大有希望」、「總之年輕時就多忍耐」
的這類建議而受益。
但是,現今社會改變的腳步日益加快,
像上述的情形在現代其實難以想像。

不過,另一方面,
「人類本質」即使過了100年也不會有改變。
人類出生,成長而成熟,接著年老走向死亡,
這般循環一成不變。

開心、喜歡、快樂等情緒,
及羞恥心、嫉妒、憤怒等感情,
人類的七情六慾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時常由人生的前輩那兒聽取這類關於
「作為生物的人生訊號」及「感情與心理」的建議,
絕對會對往後的人生有所幫助。

舉例而言,當意識到「死亡」時人會是什麼樣的心境、
如何面對人生……了解這些的年輕人可說是少之又少。
反之,已達花甲之年的長者多半都已經對這些事物有所體悟。
若是能在年輕時就有所認知,
想必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將為之一變。

「父母對於孩子抱持什麼樣的心情」、
「失去重要的人,內心作何感想」等,
這些都是未曾親身經歷過的年輕人難以想像之事。
世上有很多「隨著年齡增長才會理解的事物」,
這的確也是不爭的事實。

總歸來說,人生的前輩對於工作選擇、
孩子教育等看似煞有其事、頭頭是道的建議,
年輕人其實多半沒有聽從的必要。

然而,若是「身為人,與人相關的生活方式」等建議,
就請保持謙虛的態度洗耳恭聽吧!
如此一來,也可避免日後因無法挽回的錯誤而後悔。

更進一步來說,如此可以使人更容易看見重要的事物。
換言之,即是「身為人,與他人的關係中,
未能體驗、感受、成長,
就也無法獲得任何足以留給後輩的建議」。
不論在社會上累積多麼豐富的職場經驗、事業多麼成功出色,
這些職場經驗都無法通用於下個時代。

與孩子、父母、朋友、同事間的相處,
同時包含了正面與負面的情感與經驗,
親身感受「作為人」的感覺,並從中學習,
勢必可以獲得足以傳承給下個世代、擁有一定價值的事物。

本文摘錄自:
《幹麼活得那麼累:人生就該快樂、做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