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藝術
難道做父母的只能做爲一個旁觀者,
任子女自行其事,不予勸阻,不加指導嗎?
不,生活並不那麼簡單。 ⋯⋯
──印度政治家英迪拉‧甘地
有個農莊的主人,到了中年才生下一個兒子。
兒子漸漸長大,但農莊主人不但沒有溺愛他,
反而對獨子非常嚴格。
孩子不過才八、九歲大,
就必須幫忙整地、除草、施肥、收成……
只要兒子一「摸魚」,就會被父親狠狠地責罵。
一個住在他家附近的老人,
覺得那個孩子實在太可憐了。
有一天,老人找了個機會,
跟父親說:「唉!你何必對孩子這麼嚴格?
就算兒子不幫忙,你的作物還是一樣會長得很好的!」
「老先生……」
農莊主人微笑地說:
「可是,我不是在培育我的作物,
我是在培育我的兒子啊!」
從古至今,
不知道已經發生過多少次相同的「悲劇」,
劇情大同小異,大致是有一個小孩子,
從小備受父母(或祖父母)呵護,
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最後這個小孩子長大了,不但不知感恩,
反而對長輩大呼小叫、予取予求,
最後不是成為「敗家子」,就是捅出「大樓子」……
你看,這種劇情寫成連續劇,
連觀眾都會覺得太「老套」,但很諷刺的是,
現實社會中這樣的情節卻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一次我在餐廳,
隔壁坐了兩個媽媽,還有她們大約兩歲的孩子。
第一個媽媽的兒子,端坐在兒童座椅上,
乖乖地吃碗裡的食物,不到半小時就吃完了;
第二個媽媽的兒子卻是繞著整間餐廳跑,
不但引起其他人側目,媽媽還得端著碗,
追在兒子屁股後面求他吃飯,
一頓飯餵了一個小時還沒結束。
當時,我聽到這個媽媽很羨慕地跟朋友說:
「妳真幸運,生了一個這麼好帶的小孩。」
她朋友搖搖頭,說:「這不是幸運,這是教育。
如果我兒子不肯吃飯,我就馬上把食物收起來,
就算他肚子餓,我也不會妥協,
非得等到下頓飯的時間,他才有得吃。」
那個媽媽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什麼?兩歲的孩子,
哪裡懂得這麼多?妳也太狠了吧!」
「如果兩歲的孩子不能教,
要到幾歲才能教呢?是五歲、十歲?
還是二十歲、三十歲?」
這番話說得真好!
養兒育女,我們該依靠的不是「好運」,
而是「教育」!
曾在一本親子書上,
看過一位專家寫的話:
「不管我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在教育孩子。」
適時地限制孩子,適當地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失去一點自由,
才能替孩子預約更寬廣的未來!
~心靈小語~
小孩子很可愛,
可是如果我們溺愛他、放任他,
再可愛的孩子也會變得「可惡」,
同時也很「可憐」。
教養不是為了限制孩子,
而是為了讓他們將來能擁有更寬廣的路!
本文摘錄自:《祈禱不能改變老天,只能改變自己:
這世上唯一能被你改變的,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