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為智所罵,不為愚所歎;
愚者歎於惡,明者歎於善。
──《佛說須賴經》
人通常喜歡聽別人講自己的好話,不喜歡別人講自己的壞話。其實好話或壞話,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比方智者對我們的批評,或許聽來不舒服,但這是好話,是為了我們好。如果是壞人讚美我們,也許背後別有居心,這就不見得是好話。因此,不要被語言的表相所瞞騙,只憑對方的話語來判定好或壞。
「願為智所罵,不為愚所歎」,一個人寧可被聰明、有智慧的人教訓呵斥,能夠受教就會有進步,也不要被愚痴的人讚美。
就算愚者真的是讚美,也讚歎不到重點。所以才會有人說:「寧可與聰明的人吵架,也不要和愚痴的人講話。」
愚痴的人很無明、不講理,和這種人談話,沒有獲益。反之,雖然受智者責備,但他的話用心良苦,對於自身缺點的改進,是有助益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要只憑一句話,只憑一件事,就衝動的認定對方的善惡好壞。
不明事理的人,縱然你待他千恩萬義,有時候只為了一句話,他就生氣動怒,不肯再與你合作,不免讓人感慨:多年的交情,竟然抵不過一句話?抵不過多年的厚愛?
但是也有一種人,縱使你得罪傷害他很多,只要你一句好話,他很快就忘記曾經給過他的難堪。
在漫長的人生當中,我們如何從他人的語言、事情的表相,從中看出善惡好壞的道理,看出對方的用心,這種觀察力的培養是不容易的。
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觀自在」,時時觀照自己是否自在。對別人說的話,無論順耳與否,都能自在;看到任何人,無論怨親,都能自在;對於別人做的事,無論合意與否,都能自在。對於種種的一切,自己都能感到自在,這才是修行,這才是工夫。
「愚者歎於惡,明者歎於善」,愚痴人所讚歎的多是壞事,智者才會讚歎我們所做的好事。好與不好,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這首偈語值得我們深思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