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實習生教我的事情
文 / 劉軒.台北
去年夏天,美國的朋友寫信給我,向我推薦一個年輕人當實習生。“Tommy” 是美國人,在音樂學院就讀,剛好暑假來台灣修中文,也希望趁機認識本地的工作環境。他雖然有著Justin Bieber般的長相,也一副少女殺手的樣子,卻很有禮貌也很專情,有個交往了5年多已經論及婚事的台灣女友。「我什麼都願意做,打掃、清理機器、整理檔案都可以。」他在email中這麼寫。看他很有誠意,我就先丟了一百多個取樣檔案給他整理,以枯燥的工作試探,而他很快就完成了。
廣告音樂製作過程很繁瑣,要同時參考導演、廣告代理商和業主端的意見,偏偏這些意見常是矛盾的。做好了A,客戶可能要改成B,做好了B,客戶又要改回A。Tommy 經驗不足,很多工作會先被我退件,而即使修到我滿意,客戶還可能會翻盤。有一個特別難纏的case,前後製作了將近20個版本,但我發現Tommy從來不抱怨,連一點不悅的表情都沒有,而且要他修正,他馬上會開始行動,完全不會有情緒反應。
另一個令我佩服的是,每當我把Tommy的作品退件後,他總會回我一封email,謝謝我的建議,並列出他覺得為什麼我的建議有幫助。一開始還懷疑他在拍馬屁,後來發現他確實在每個細節上都試圖了解「對」在哪裡。即使後來證明我也未必正確,他還是很正面地說:「啊,也許當初的方式還是比較好...」
Tommy很快便成為了我最信任的幫手。他在台灣的短短一個半月,便參與了九個製作案。當暑假結束,他要回美國時,我請他吃飯。老實講,我還真捨不得讓他走呢!我也很好奇問他:「你的禮貌和正面思考,是受到誰的影響呢?」
「我從小在南部的大家庭長大,禮貌一直是家教的重心。而且我父母常帶我們出門旅行。接觸了許多文化之後,更讓我體會到禮貌是社交的根本。」他說:「我父母親給我的是肯定的教育,凡事都給予正面鼓勵,而且即使他們對孩子有要求,也總會讓我們感覺是自己的選擇。」
回想之前曾經用過的幾位實習生,多半做不過幾週,原因就差在態度和抗壓性。面對繁瑣事情需要抗壓性,接受批評指教需要好的態度。我見過的年輕人不怕事多,大部分都能做很枯燥的雜務,也能承受很長的工作時間,但跟Tommy相比,多半比較缺乏面對挫折和批評的能力。這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環境太講究「正確答案」,給不出正確答案就會挫折感很高。但學習本來就是不停地修正,商場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時常要靠老闆和員工一起打拼、一起構思。勇於嘗試,而且不把失誤視為挫敗的員工,必然會成為老闆身邊的大將!
回頭看Tommy之前給我的工作郵件,我發現他不僅肯定我的想法,也在透過自己的文字,把我的每一個建議消化了,並從中學習經驗,也因此他的每一次修改都有更深的理解,不只是一個「補丁」。
結果Tommy除了協助我釐清自己的想法,建立雙向溝通的模式,也讓我更樂意與他分享各種音樂製作祕籍。看似我在管理他,其實他也在管理我!
從一個實習生身上學到這麼多,實在也是我的福氣。
(原文摘自劉軒散文集《跳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