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學會「放棄」,才能真正擁有人生

2015011522:49






學會「放棄」,才能真正擁有人生

撰文 / 讀蟲小聚

 

五十歲以後的人生

有時候真難想像,我已經活到五十歲了。天啊!

儘管外表看不出來,但在地球上存活了五十年的事實,是不會改變的,人不能騙自己。

有一年深秋,我漫步森林裡,那天微雨,眼前的大山被裊裊的山嵐給圍繞著,飄渺、極美。

走在雲霧繚繞的大山裡,我突然意識到:「喔,我快要五十歲了!」心裡大吃一驚,像是被草叢裡突然冒出來的青蛇給驚嚇到一般。

然後,停下腳步,我怔怔看著眼前朦朧的青山。此刻,我的人生跟這座山一樣,飄渺、模糊。

我停在那裡,等待雲霧散去,我想看清楚這座大山。其實,我更想看清楚自己的人生。

冷冷的雨絲打在我的臉上,涼風吹過我的臉龐,我逐漸清醒。

我看見,五十歲以前的人生,我都在努力打拚、獲得,那是一種「累積」的人生。

我還是很感謝過去那個努力、打拚、腳踏實地工作的自己,這樣的我,讓我擁有專業的助人能力,讓我生活安定、經濟不虞匱乏。

但是,我也在問自己:「五十歲以後,我的人生還要這樣過嗎?難道我還要這樣繼續努力累積嗎?」

我的心跟眼前的大山,不約而同地回答我:「不,你該停下來。你該去做點別的事、好玩的事了。」

本來就是。人生每個階段,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樣。這件事我早已知道,只是停不下來。

然後我繼續問自己:「我最想做的好玩事是什麼?什麼事是我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的呢?」

其實,只要安靜下來,誠實面對自己,答案一清二楚。 這兩年,我寫作、出書、旅行、靜坐,這些就是我想做的事。期待生命可以從忙碌的繁華絢爛中歸於平淡簡單,這是我要的。

去年深秋,我把自己帶到京都去賞楓,置身在萬紫千紅的楓葉林裡,彷彿到了天堂。今年春天,我再度前往京都賞櫻,在雪白的櫻

花樹底下,我擁有了最純靜美好的高峰經驗,度過了今生中最美好的春天。

旅行,開展我的生命。在大自然中行腳,讓我感到踏實。做這些事,讓我感覺到:活著真好。

突然間,我意識到:五十歲的我,生活得做個「大轉彎」。意思是,我得「革」自己的命。我要改變,我要讓自己活得更快樂。我的生命不只如此,我值得過更精采的生活。 兩次京都心靈之旅,都叫我驚訝地發現:五十歲以前,我生命的大部分都在累積,累積學歷、資歷、名利;但五十歲以後,我覺得夠了,真的夠了。我想放下。我不想再繼續往前衝,那是個無底洞、不歸路。

 

五十歲以前,我只會「賺錢」;但五十歲以後,我得學會「花錢」。相信我,花錢是要學習的。

我跟我的父母一樣,總是節省過度。節儉沒有不好,但凡事總要適度。現在,我反而要去學習:好好享受物質的美好。上半輩子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我得好好去享受這個「成果」,因為我值得。我不想到頭來:人在天堂,錢在銀行,我更不想跟我老媽一樣,節儉到把日子過得匱乏又無趣。

五十歲以前,我總是瞻前顧後、謹慎小心、害怕失控。 五十歲以後,我想要大膽、恣意過自己想要的輕鬆人生。

過去,我是一個想太多的人,我總是精於計畫、安排、計算。我精於「有為」,卻拙於「無為」。我在「無所事事」裡,無法感到安然自在。 就在五十歲生日那天,吹熄蛋糕上蠟燭的那個剎那,我意識到:其實我早已豐盛,我早已不再匱乏。

但過去童年的匱乏,卻一直讓我「繼續」活在匱乏中,讓我不斷攫取,停不下來。

其實我已經「擁有」很多了,不是嗎?但我經常忘記。

於是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你看,你有足夠的存款了,雖不是千萬,但也足夠下半輩子花用無虞的。而且你有專業,根本不怕沒工作,不是嗎?」這樣的提醒是重要的,它會把我拉回現實,而不是老活在過去的匱乏裡。

有時候,我會打開衣櫥,看著裡面的衣服,這些衣服夠我穿上一個月,每天換不同款式。但很奇怪,我怎麼老是穿那幾件呢?好幾件新襯衫連包裝都還沒開封呢。 不然,我再打開冰箱,裡面堆滿了食物,其中有一半是過期的。好東西,我捨不得吃,也捨不得丟。這就是累積的證據,根本就是浪費。

有一回從京都旅行回來,我打開冰箱,發起狠來,開始清理東西(很特別,每次旅行回來到家之後,我都有清理打掃家裡的衝動)。

五年前朋友從德國帶來的頂級巧克力,過期了兩年,一直捨不得吃。丟。

一袋富士蘋果,不知道放了多久,幾乎快要成了蘋果乾。丟。

所有瓶瓶罐罐的沾醬,只用過幾次,幾乎都過期。丟。

丟了一大袋的食物,心裡有些罪惡感,但此刻我知道,如果我想要一個嶄新的人生,我必須捨、必須丟。

我別無選擇。學會「放棄」,是我五十歲以後的人生功課。此刻,就連罪惡感也一起丟了吧。

一小時過後,清理完,面對清爽乾淨的冰箱,我如釋重負,蹲坐在冰箱門邊,大大鬆了一口氣。「對,這就是我要的人生。少一點,簡單一點。」我跟自己說。

我現在就得學會「煞車」,不然,我的人生「後患無窮」。

五十歲以後的人生,如果我想要清靜、簡單地過日子,「丟、捨、棄」是勢在必行的,不用討價還價。

捨,絕對是一種修行,更是智慧,它比「獲得」更難,我發現。

快活人生,不必等到以後

某天在一份雜誌裡,看到一個「微型人生」的概念,實在深得我心。

文章裡作者提醒我們,人生不是直線的階段性。

什麼是直線階段性人生?這個概念,你一定不陌生。還記得有人這樣告訴過你嗎?當你是學生時,就好好「念書」,爭取好成績。等到畢業,進入「工作」,就好好奮鬥,努力升官發財。接著當你到某個歲數時,就一定要「結婚生子」,成家立業,這才叫完美人生。如此,才是「成功人生」的典範。

這樣的人生,你熟悉嗎?一定熟悉。

過這樣的人生,是不容鬆懈的。你得一生努力奮鬥,直到成功那天為止。因此,要享受人生,你得等到老了、退休以後,你才值得過好日子,這就是「直線人生」給出的觀念。 我們從小到大就被灌輸這種「直線人生」的觀念,它幾乎是你我共同的宿命,我們被迫在這條直線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沒有岔路、也不能停頓。如果要享受人生,對不起,那是在直線的「末端」,得等到你退休以後,等到「有閒、有錢」時,你才值得過好日子。

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人把這種「直線人生」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絲毫沒有一點懷疑。難道,日子只能這樣過嗎?

不,我拒絕過這種直線人生。 我老早就知道:人生其實不是直線的,而是不可預測、無法規畫的。而且,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根本就無法統一「標準化」。

 

直線人生,也沒什麼不好,但這一路往前衝似乎也少了什麼。

我不知道像這樣換來的成功,是不是還叫成功?但我知道,我不要這種「單一」的事業成功。我寧可要健康、要快樂,我知道虛名假利,絕對不會讓我快樂。

作者到了中年,終於頓悟。他看開了,決定拋棄「直線人生」,重新展開一種新的「微型人生」。

什麼是「微型人生」?

作者舉例:每天清晨,他四點鐘就起床看自己喜歡的書,上午會在家裡寫作,下午進辦公室處理公事,晚上他一定回家陪家人共度晚餐,晚餐後,他會給孩子講故事,然後到了晚上九點,就準備上床睡覺。

你看,他的一天,如此豐富又平衡。不但兼顧了工作與家庭,同時又有自己獨處的時間。他不但跟人連結,也不忘跟自己連結。角色上該盡的義務責任都盡了,但同時,又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好。

像這樣「把一天當作一生用」,這就是他所謂的「微型人生」。 很棒的概念,是不?微型人生,其實就是一種「活在當下」、均衡的生活方式。想想看,如果你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當一天結束,要閉上眼睛睡覺時,你是什麼感覺?你還會感到空虛茫然嗎?絕不可能。 一週有七天,如果你拿五天的時間拿來工作,那麼週六日就當做你的「退休」生活。你可以安排旅行、陪家人,或獨自坐在自家的院子裡曬曬太陽、撫摸著貓背,聆聽牠咕嚕咕嚕的滿足聲。不然,到鄉間裡,找塊農地種種菜,享受當農夫的樂趣也不賴。這些事,都不必等到退休以後,現在,你就可以。

其實,你現在就可以過自己想要的日子,不必等到退休以後。

有了這種覺悟,你的人生才會快活。 人生無常,請記得。活在當下,才是明智之舉。如果每天都可以這樣過日子,即便哪一天我突然閉上眼睛走了,我都會感到心滿意足、無憾無悔。因為,在每一天裡,我都過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了。

 

呵呵,當寫到這裡時,我發現:我的嘴角自然地、微微地上揚了。〈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 者:周志建

一個任性、愛玩、認真工作、看起來年輕的中年男子。一個擅長說故事、聆聽故事的心理工作者。五十歲以後的他,開始致力於寫作,故事療癒作家是他的「新身份」。敘事治療是他的最愛與專長,有二十餘年的諮商實務經驗,心理諮商不是他的工作,是他的志業。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一生不走主流路線,堅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他也是一個要自由的人。不想被體制綑綁,所以從來沒打算在大學裡任教,他選擇,當一個來去自如的「自由」心理工作者。創辦「敘事私塾」致力推廣敘事理念與人文教育,並將「自由書寫」結合到敘事教育,成效驚人。他也是最早將敘事治療大量運用在台灣諮商臨床實務的先行者,每年舉辦的敘事工作坊及講座超過八十場次以上。

臉書:「周敘事」

部落格:「敘事實踐者」:http://blog.xuite.net/joe.chou/twblog/

 

出版:方智出版社

書名: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