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假如將這個問題作為一條民意測驗題,我相信不同社會背景、不同職業、不同閱歷的人回答會迥然不同,答案也肯定千差萬別、千奇百怪,但是我相信很少有人會將“修心”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如果在一個人心目中“修心”還不是他(或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或者說還有一些事情的優先級超過“修心”這件事,那麼說明這個人對心靈的奧秘尚處於愚昧的狀態,這樣的人無論如何辛勤地去求樂或者避苦,都將“無義終漂泊”。
我們知道,“追求安樂、去除痛苦”是世人最刻骨銘心的祈求了,在世人的一舉一動之中無不浸透著“離苦得樂”這個根本目標,一件事之所以會成為世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一定是他們自己認為這件事是目前最大的“安樂因”了。但是,可惜地是,絕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安樂因”並不是真正的“安樂因”,他們所要斷除的“痛苦因”也不是真正的“痛苦因”。實際上,世人並不缺乏對“安樂因”和“痛苦因”的取捨能力,而是缺乏對“安樂因”和“痛苦因”的判斷能力。
每一個渴望得到安樂並希望去除痛苦的人須諦聽!安樂因絕對不是存在於外境上的金錢、地位、名聲和美食等,痛苦因也絕對不是存在於外境上的貧窮、低賤、誹謗和受用的匱乏等;安樂因和痛苦因存在於人們的心靈之上,是人心對待外境的一種態度——當我們用包容、接納、慈悲、安祥等“善的態度”對待外境時,則無論外境怎樣,我們的內心都將獲得安樂;當我們用苛求、挑剔、抱怨、不滿、嫉妒、貪婪等“惡的態度”對待外境時,則無論外境如何,我們的內心都將收穫痛苦。對於這個道理,我們每一個渴求離苦得樂的人都需要一遍一遍地加以觀察和思考,直到內心生起確信為止。
了知世間萬物的因因果果對我們離苦得樂至為重要。例如,春天農田裡一片黃黃的油菜花是由一些黑黑的小顆粒狀的油菜籽演化而來,雖然油菜花和油菜籽的形狀、顏色有天壤之別,但是對於掌握了這兩者之間因果關係的一個農人來說,如果他想得到油菜花,就會毫不遲疑地在田地裡灑上油菜籽。同樣,一個人內心的快樂和痛苦絕對不是外境上的某個事物演化而來的,因為外境只是無情物,和心靈的快樂和痛苦完全是兩種不同類別的存在,此外外境和我們的心靈在空間上永遠是隔離的,所以外境上的任何事物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演化成內心的快樂和痛苦!既然如此,是什麼漸漸演化成了快樂和痛苦呢?是我們看待事物的心態!心態存在於我們的內心,前一剎那的心態會演化成後一剎那的心態,所以前一剎那的心態是後一剎那心態的因,後一剎那的心態是前一剎那心態的果,心靈的狀態只能以心靈的狀態為因,不能以外境為因!猶如黑黑的小顆粒狀的油菜籽會漸漸演化成黃黃的油菜花一樣,存在於我們內心的貪嗔癡慢嫉五毒心態會漸漸演化成心靈的痛苦,存在我們內心的慈悲喜捨心態會漸漸演化成心靈的安樂。每次放生念誦儀軌時,在“四無量心”的頌詞中我們會念道:“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須知這裡所說的安樂因和痛苦因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眾生看待外境事物的善噁心態。
可憐的凡夫,當他們看到外境的一朵鮮花內心產生快樂時,他們會愚癡地認為內心的快樂是從外境的鮮花演化而來的,或者是外境的鮮花所恩賜的,卻根本不知道內心的快樂實際上完全是由自心看待鮮花的喜悅心態演化而來的;當他們遭遇種種逆境內心產生痛苦時,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內心的痛苦是外在的逆境造成的,卻不知外境根本沒有賜予內心快樂或者痛苦的能力,內心的痛苦完全是自心看待逆境的錯誤心態造成的。
當一個人對上面所說的“苦樂唯心所造”的道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之後,就會知道修心的重要性!因為離苦得樂的關鍵在於去除內心的痛苦因,培養內心的安樂因。不修心的人雖然主觀上也是想得到安樂,卻永遠只是在枝末上下功夫,所以有時雖然擁有金錢、地位等外境,但快樂依然離自己很遙遠;而修心之人,由於把握了苦樂的根本,所以安樂可以不費分文地得到!
世間的田地是各種植物生長的地方,在一塊田地上種上豆子就會收穫豆子,種上西瓜就會收穫西瓜,種上油菜籽就會收穫油菜花。同樣,心田是五毒成長為痛苦的地方,也是慈悲喜捨成長為安樂的地方。所以,修心實際上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耕耘”——不斷去除其上的五毒雜草,培育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莊稼。久久這樣耕耘,心田之上就會長出一片安樂,無有任何痛苦。
有人說:“修心是學佛人的事情,我又不學佛,所以我不要修心!”這是一個愚昧而錯誤的說法,修心不僅是學佛人的事情,實際上也應當是每一個想離苦得樂的人所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現今是一個講究經濟效益的時代,人們常常熱衷於研究和討論如何高效地投資自己的金錢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和回報。實際上,世間根本不存在一件事情,其收益和回報會超過“修心”這件事。假如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通過合理投資賺了很多錢,卻遠遠不如修心所得的收益大。為什麼呢?因為修心之人無疑將直接享用了修心之果,而賺錢之人未必能從所賺之錢中獲得安樂。
修心、修心再修心!一個智者應當毫不猶豫地將修心作為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事情來看待,因為這是一條無數智者所選擇的輝煌的人生大道。例如,孔子向人們講述他的一生時說:“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愈矩。”這裡的“有志於學”實際上就是修正自心,孔子十五就開始立志要學習修心,三十歲對心靈的基本道理就已經通達,四十歲對什麼樣的心態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達到了不惑地步,五十歲就悟道了,六十歲時眼耳等前五根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外境,內心都不會生起煩惱,七十歲就可以自在地駕馭自己的心,不使自心偏離正知正念的軌道。
修心、修心再修心!尤其是一個學佛人,如果不將修正自心作為學佛根本目標,則其學佛的行為將變得毫無實義,這樣的人無論在佛門中如何“折騰”,都無法領受佛法甘露的妙味。
願一切眾生了知修心的重要性,並能迅速邁上修心之路!願一切眾生通過修心使自心永遠具備安樂因、徹底遠離痛苦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