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謙 || 《不問不傷》
有些話,只適合緘默。某種程度上,說與不說,天壤之別。
一語道破天機,未必都好。大辯若訥,藏巧於拙,不必道破,不漏玄機。留人一線,為了更好的了然。
⋯⋯別去問不該問的話,別去嘗試打開別人本身就不願意對你大開的心扉。隱私,永遠是除了他自設的密碼以外,誰都無法解碼的秘密。
你若真的想懂,只有一種方式可循,別去問,只能等。
別人願意說,你自然懂。不想說,你別問。那是別人的內心世界,如果他要說也一定能夠完全放心恰好又想說的時候。但,並不一定非與你說。
你別去追問,若問,自討無趣。
我想說的其實就是,你把他當成了心上重要的人,關於他的喜怒哀樂都為之所動。問題在於,別人並非把你當回事。
你看好別人,別人並非看好你;你看高別人,別人並非看高你。你縱然是多麼的掏心掏肺,別人有可能覺得你另有企圖。
人性的複雜,不是靠自己的認知可以衡量。複雜,就是沒有具體標準化,黑白與對錯,各抒已見。尤為利益關係的爭執,每個人的維繫立場大致上對立相悖。
這就是,各自的原則問題,不容侵犯。在每個人眼裡,是無比的神聖。
你別問,問太多,連對錯都分不清。不問不懂更安然。若真問個究竟,儘管別人說了,那更不懂。有些事,懂得愈多愈是凌亂,關鍵在於,所問所懂真否出自於別人內心所說述。
話,是人說。只是,有了違心與扭曲,有了添油與加醋。然後,認為懂得所有的話,實際上那都不是人話,是鬼話。
詼諧的是別人不想說,你何必去問?問來的鬼話,你懂了會心傷,那是自討苦吃。說白了,別人不必要和你說真話,原因是你在別人那裡還達不到與你如實對話的關係程度。
這就是周旋,人往往就為周旋而神傷,而憔悴,而惱恨。你若非懂不可,結果愈發不懂。
別去問,尤其是別人不想說的話。不必過度深究與你無關的話題。
別去問,就是識趣,它是一問高深的處世學問。
聽,永遠高於問。善聽的人,往往能走到真知灼見的幽深之處。
用善聽來思考,像一個人需要懂得一個事。他義無反顧一直走啊走,走進幽深的通道裡,帶著思考,帶著剖析,哪段路有個坑,有幾株花草,有幾扇門窗,反復行走之後對這條路的點點滴滴都已瞭如指掌。
因為堅持,因為思考,他就是在這個不用去問卻又最了然於心的人。然而,問得太多大致上借於他人口唇之上得知,不加於思考,信以為真。然而,並非如此。
獨立思考,獨立空間都需要保留。
別去問太多,除非可以完全用問來解說得清楚的事。
有些沉默,其實已經是在說話了,答案就是不想說。這代表著不想讓你知道,或者是不想讓你現在知道。
識趣的人懂得察言觀色,因此,說話適可而止,做事恰到好處。
用心相待的人,你不用問。他會說,你若不想懂,他更會給你懂。這樣說明了不是你想知道,是他願意把心來與你置腹。
最相信你的人那裡,一定能讓他足夠的放心踏實,所以,彼此間從來沒有掖著藏著的話。相對的世界裡坦坦蕩盪,開誠佈公。
愈是想從他人處得知的一些話,愈是難分虛實。於是,在這本來就不完整的鳳毛麟角裡尋找殘缺不全的拼湊,不痛不癢中不清不楚。心結,太多幾乎是自已親手來縛綁,也唯有自己才能解脫。
別去問不該問的話,也不用深究不應懂的事。有些事,在他的那裡不該讓你懂,你不必陷在自己的好奇之中,就算問得來的話也不會太真實,剩下的你只會在自我的揣測當中,找不到想要的答案。
不用問到自然能懂。這樣的關係紐帶,不會因過問太多,有朝一日突然裂斷,那是走到了盡頭。
別去問,留人一線,名自相寬。
別去問,以免也是,茫茫相寬。
掏心的話,只說給相對可以掏心的人聽。掏肺的事,只能是相應可以掏肺的人做。
人,並不都是複雜,複雜的是按捺不住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在別人那裡得不到知情,就在自己的生活裡糊塗。
不問不傷。識趣,不招討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