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離苦得樂不在他方,在每個當下,心皆能作主』

2016060307:54






~ 『 離苦得樂不在他方,在每個當下,心皆能作主』

公案:昔日有位禪師買了一只花瓶回來讓大眾欣賞。
某日,有位沙彌打掃時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這時大家都很緊張,
認為老法師會很生氣,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老法師走過來看了看,即說「把這碎片掃一掃」。
大眾甚感不解為何老法師一點也不生氣。

這位禪師說,當初買這花瓶的目的是為讓大眾歡喜,
如果破了就不歡喜,豈不有失當初之本懷?  

做一切事情都要了知目的在哪裡?這不是哲學的問題,
這是切身的問題,把目的弄清楚了,
整個人生的大方向就朗朗現前。   

離苦得樂不在他方,在每個當下皆能作主,  
譬如:有人以為擁有了一千萬就能離苦得樂,但事實不然,
可能在一瞬間能得到滿足,接下來又想得到更多更多的東西,
這念心不斷地在追求,求不到是一種苦,
求到了又害怕失去,也是一種苦,始終是苦。   

彼岸不是在另外一個他方世界,就在當下每一個時刻,
當下每一個時刻能夠作得了主、能夠超越、
能夠真正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能夠得到自在,
就能夠真正離苦得樂。

所以,離苦得樂的根本,在於我們的「心」,
這念心掌握了,要它快樂就快樂,自在就自在。

但為何偏偏我們的這念心就無法自在?
明明「心」是我們的,為什麼就做不到自在?

因為「這念心」從小到大都沒能好好的訓練過!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問題的核心在這一念心,
這念心時刻作主,完全不須依靠外在境界,得也好、失亦罷,
皆看得開、放得下,就能夠自在、解脫,
如此的人生才是自由的。  

所謂紅塵,「塵」是一種塵勞,
這種塵勞包括了佛法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
這些境界刺激著我們的感官,刺激多了會覺得疲勞,
這是「塵」的特性,如果沒弄清楚,就很容易迷失。

不染六塵,才能真正離苦得樂、究竟自在。
所以,佛法不是苦行主義,是真正樂觀的。   

外在的境界另有一特質,就是──無常、生滅。
我們總認為,外在的一切可始終保有它;
或明知是無常,卻不願去思惟它,
於是在這當中生起很多執著,執著愈深,
滅了之後,受的苦就愈大。

想想,世間一切有什麼是真正永恒不生滅的嗎?
所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切皆是生滅的。
故了知生滅之理,不是悲觀,而是樂觀的,
因為知道事件的真相後,就不會為此而受到苦。

禪林衲子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