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評定他人
(文/松浦彌太郎)
我不將人分類來挑選交往對象,相反地,我讓自己站在“被挑選”的立場上。
⋯⋯“那個OO啊,是這種人哦。”
“像這種類型的人,一定會OO的。”
像這樣的成見,我們應該會捨棄。
不持偏見。
捨棄刻板印象。
如果不讓自己的腦袋盡可能保持柔軟,就無法自由自在地與各式各樣的人來往。
一旦作出評定,肩膀就會用力。而你的力氣也會傳達給對方,使對方警戒。
如此一來,就會導致最壞的情況:你無法敞開心門,別人也不肯卸下心防。如此這般的邂逅,豈不是太可悲了。
一開始就給別人貼標籤,斷定對方是“那樣的人”,就像是在打造一段一開始就困在小盒子裡的綁手綁腳的人際關係。
見識可以成為你的力量,但要是變得過分聰明,你就會漸漸失去感受能力。
性別、年齡、職業、興趣、著裝打扮、居住地。
是否結了婚?有沒有工作?有沒有孩子?
光靠這些信息就能評判對方是什麼“類型”嗎?
就算和你類型不同,並不表示你們的想法就不一樣。而就算同屬一種社群,也不必然保證一定合得來。或是,因為過去和某個領域的人打交道時有過不愉快的經驗,之後便認定在同一領域工作的人也會幹出同樣的行徑,這麼想真的對嗎?
我一直認為,那些用來給人分類的見識,根本就不需要。
因為輕率的判斷會遮蔽我們的視線。
我決定要相信自己注視對方時的親身感受。
事先去調查某人的風評,這種行為毫無道理。謠言或從別人那裡聽來的閒話,如果可能,最好也忘掉。
“今天見面的那個B,我的朋友A說是很討厭的人,所以他一定很討人厭吧。”
但究竟是這樣的嗎?
人與人的交往其實就像花紋繁複的壁毯,某些部分因為織線的顏色而顯得暗沉,有些地方卻又可能呈現令人驚豔的美麗色彩。
A是自己重要的朋友,他可能沒有說謊。對A而言,B或許真的是個討厭的人。即便如此,對你而言,B並不一定就是個討厭的人。
你和A感情很好,但同時你也可能和與A不合的B相處融洽。人際關係有時候會呈現出不協調的花紋,但或許這正是有趣的地方。
另一方面,最好也避免在一開始就抱持“這個人一定很棒”的先入之見。擅自抱著自己的想像與期待,一直期待過高,但這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對對方其實是很失禮的事。
有些時候,雖然自己抱持開放的心境,但對方對自己懷有偏見,一開始就以否定的眼光看待自己。“反正他是OO嘛”,我也曾在工作等場合被人用否定的眼光看待過。
不過,我並不會排斥那些人,不管對方戴著什麼樣的有色眼鏡看我,我都秉持自己一貫的態度。我認為這是與人交往最好的方式。
至少在工作場合,如果不這麼做,就無法善儘自己的職責。不管是工作,還是小區的集會,如果去一一排除那些與自己不合的對象,不就什麼事都辦不成了。
所以至少自己不要當個這樣的人,改掉挑選對象的毛病如何?
“和這個人親近。”
“和這個人保持距離。”
我不這樣將人分類來挑選交往對象,相反地,我讓自己站在“被挑選”的立場上。
“想和這個人交朋友”,為了能中選,我主動敞開心門。“想和這個人一起工作”,為了能中選,我努力不斷提升自己。
我想有了這種決心之後,應該也沒時間去製造偏見了吧。
O用來把人分類的見識,根本就不需要。
O就算被人用有色眼鏡看待,也不要過度反應,秉持自己一貫的態度面對吧。
●作者簡介
松浦彌太郎(Matsuura Yataro)一九六五年出生於東京。現任《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總編輯,同時也是書商、作家。著有《最糟也最棒的書店》、《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100個基本》 、《自在的旅行》、“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謝謝你》 、《嶄新的理所當然》)等作品。
(聲明:文版權均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