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無為,道法自然是學『道』之士對待生活的態度。

2016112613:03

Niseema Tsai 的相片。
~『 無為是什麽也不做嗎?不爭就是指逃避現實嗎?
知足是不思進取的表現嗎?』

清靜無為,道法自然是學『道』之士對待生活的態度。
不了解“無為”的人,以為“無為”是不作為,⋯⋯
其實“無為”同“柔弱不爭”一樣,包含了很多的意義。

無為是什麽也不做嗎?

《學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於無為,
盲目地認為無為就是什麽都不做,
什麽都不管,這是大錯特錯的!
無為是一種內在境界,很多人將其曲解為過程。

《道德經》中說:“常無為而無不為。”

但只有通過有為的過程,才能達到無為的妙境。
不要忘了,老子說“無為”,但是還說過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道家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
而是要人們凡事須“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
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的法則,
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妄作,不肆意妄為,
而是應該以“道”行事,處世立命,謹身慎行,樸素節儉,
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不爭就是指逃避現實嗎?

道家的不爭,是反對不講道德、不講仁義的爭鬥,
是要人捨棄一些多餘的欲望,
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正當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上。

不爭的真意,是要人們淡化像浮雲一樣的功名利祿、人我是非,
從爭名奪利的羅網中解脫出來,轉向正當的物質、精神上的追求,
是一種“不爭之爭”。

不爭這些無益於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夠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常清常靜,怡然自樂。

《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不爭,要像水一樣,流到那裏,
隨方就圓,謙和卑下,利益萬物。

一個為善的道家弟子,即使不爭,也不會失敗;
即使不言,也不會沒有響應。
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
不爭是不言之教,象徵著一個修道者的修為境界。

知足是不思進取的表現嗎?

《道德經》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是要人們有適可而止的精神,
而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的表現。

正因為知足,才懂得得到有多麽的不容易;
正因為知止,才知道適可而止是懂的拿捏分寸知所進退。

理性的進取應當以知足的心去制約內心的貪欲,
《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不知足,往往導致人們違背自然法則去得到貪欲的短暫滿足,
而更大的災害隱藏在背後,如同當今社會極待解決的環保問題,
大肆破壞森林植被、過度開發勢必會令資源極度匱乏,
從而引發各種災難,這也正是沒有適可而止的觀念
和知足常樂的心態而造成的。

所以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矣。

佳文轉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