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時間如匆匆流水,尚未來得及把握,依然流逝。人的年齡也是這樣,風來雨去,春去秋來,驀然抬頭,人已至不惑之年。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有兩件事唯獨中年後才頗有感悟,一是訃聞不斷地來,有些曾一同歡笑過的朋友竟先走一步。二是不知何時,年輕人一茬一茬地冒出來,帶著青春的氣息,昂首挺胸,春風滿面,讓你自愧不如。
所謂 “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正是人到中年的真實寫照。
可是,你要因此向時間低頭嗎?
“不惑”與“天命”,正是時間送給中年人最好的禮物。不再為情所困,不再為名所惑。知天知命,對人生中的一切有了淺淺的把握。
正如攀山越嶺者,人到中年,恰是攀到了最高峰。有人攀得太累太累,於是早早地停在那裡,再也不和你一同向前。而你回頭一看,一連串的青年人也正在滿頭大汗地走在你曾踏過的路上、攀向你曾歇腳的石崖。
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之蛙。青年人們也如過去的那樣,一往無前,磕磕絆絆,像年輕時的你,甘願做著撲燈蛾,惹火焚身。這種種景象的觀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
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 “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踺子放風箏,“偷閒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點勉強。半老徐娘,留著“劉海”,躲在茅房裡穿高跟鞋當做踩高蹺般的練習走路,那也是慘事。
中年的妙趣,在於重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於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
人到中年,才懂得站在山之巔的風有多涼。
人到中年,才懂得 “卻話巴山夜雨時”時的感慨。
人到中年,才懂得 “左牽黃,右擎蒼”的壯志。
人到中年,才懂得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天倫之樂。
人到中年,才懂得 “少年夫妻老來伴”的溫情脈脈。
中年,就像一杯紅酒。要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裡面有各般滋味,裡面有千種風情。裡面藏著多少年的故事,裡面還留著以後的期盼 ……
文源:儒風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