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結

2017120417:08

圖像裡可能有大家坐著、植物、草、戶外和大自然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結,發生在了解彼此身心的『需求』層面,照顧自己的感受,同時,也尊重對方的需求,如此,對方將獲得深刻的理解體驗,兩人的連結便會發生,愛也會開始流動起來。』

親子之間或者伴侶夫妻都可謂最為親密的親人,
也清楚彼此之間的親情之愛,然而很多人卻都有ㄧ種
『最深愛的人,卻傷我最深』的無奈感,⋯⋯
因為每日朝夕相處,很難避免和停止互相傷害,
造成關係裂痕的武器往往是彼此的溝通語言模式。
你或許想提出一個建議,完全是為了關心對方,
但是話一出口,就變成了干涉,
甚至聽上去會有嘲諷、指責的意味,
這種情況下,對方必然要展現防禦乃至反擊的姿態。
你肯定認為,自己絕對不是一個語言暴力者。

那麼在語言上呢?仔細想一想,你是否有過不經意的言語上的
指責、嘲諷、否定、說教、隨意評價,貼標籤、任意打斷……
相對於使用武力施加於身體的暴力,
這些有意無意的言語暴力,會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
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人原本都是愛生命的,樂於互助,可是,
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
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說:
非暴力溝通(NVCNonviolentCommunication),
也被稱作「愛的語言」,如一劑良方,
可以平復心中的隱秘傷痛,重新塑造我們對於衝突的積極思維方式,
打開愛和理解,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接,
進而幫助我們建立尊重、理解、欣賞、感激、
慈悲和友情主導的和諧的生活。

我們難以避免來自周圍的暴力言語,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使用非暴力溝通不受傷害,促成雙方理解。
同時,我們也可以選擇愛的言語取代像指責,
嘲諷,否定,說教,隨意評價等暴力言語。
馬歇爾指出,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有四種選擇:
* 責備自己
* 指責他人
*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通過指責批評回應,對方的反應往往是申辯或者反擊。
自責和指責他人其實都是錯誤的發洩式表達,
而隱藏在背後的是未滿足的真正的需要。
同時,體察責備和指責背後的需要而不被責備指責中傷,
我們需要一點點技巧,一點點智慧。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
人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
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同時,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對自己的意願,
感受和行為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
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們可以選擇不被傷害,我們可以選擇對別人的指責不憤怒,
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情緒100%負責,這需要觀念的改變
和長時間練習來修正自己的語言模式。
關係真正要有連結,就要坦誠,並且無保留地道出真心聲,
問自己的心需要什麼才會產生如此感受,
理解到自己的需求,與此同時也理解了別人的需求,
並從心底生出慈悲。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結,發生在了解彼此身心的『需求』層面。
照顧自己的需求,與此同時,尊重對方的需求,
對方將獲得深刻的理解體驗,連結便在這一刻發生,
愛也在這一刻流動起來。

薩提爾有首小詩:

當我真的有愛時
我會在你說話時凝視著你
我試圖理解你在說什麼,
而不是在準備怎樣回答
我接納你的感受,
聽到你的想法,看見你的靈魂
當我真的有愛時:
我將自己的人生劇本放在一邊,
讓演出告一段落
無論好壞美醜,我只做自己就是了
我也願意看到你的一切,
無論好與壞,美麗還是醜陋。
於是,我們真正聽懂了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