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留探索與犯錯的空間——釋好學生病與好人病

2019080411:24

圖像裡可能有游泳
//預留探索與犯錯的空間——釋好學生病與好人病

有些人的「病」,就在他的規矩,所有的壓力都往內壓縮,極度求好的慣性,讓他不自覺處在緊繃狀態,這是好學生、好人病。

過度僵化、規定細瑣的體制,只能培育出穩定的中間分子。有些長手長腳、不符格局的人,不是縮頭畏尾地自我壓抑,以免扞格不入;要不就是徹底放棄,與體制疏離。教育,即使不能量身訂製、因材施教,起碼也該保有一些寬鬆的機制,以求肆應最大多數人的需求;同時保有從容與餘裕,也預留了創造的自由空間。

寬容的智慧,不僅教育工作者必須配備,生活上,任何團體能否運作順暢,也要看能否給成員適度的喘息空間。身邊只要有個類似慈禧太后角色的人,不管是父母、主管或配偶,那股如冥王星無形穿透、無所不在的壓制力量,肯定讓人隨時想逃。無法溜走的,要不辛苦地撐著,但壓力肯定轉嫁肉體;要不就發展成分裂型人格,對壓抑做出補償與平衡。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正如人體,總有些小毛病來減壓排毒,比如痔瘡,不是割了就了事,那是體內瘀塞熱毒或寒溼毒鬱所致,沒有清理內在,只求表象平衡,總有一天要崩盤;它不僅是排毒的出口,也是警醒的標誌。

所以,平和地看待某些人的「小小越軌」(甚至稍大的,只要不涉他人權益與公安)——那是生物求生的自我保護機制,就像癌細胞也是在缺氧的環境,才猖厥肆虐呀!

只有了解與寬容,才能帶來真正的安全感。

許許多多的「慢性病」,甚至癌症,正是經年累月地積壓,慢慢聚成了形質。所以,不一定非得從體制內的觀點,來規範與衡量人的某些行為——綁太緊,缺氧,組織不僅會壞死,連創意的生機,都可能一併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