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有歡喜,日日是好日
當年,釋迦牟尼在靈鷲山說法,拈起一枝花,一言不發。眾僧不解,皆皺眉苦思,面面相覷,唯有迦葉破顏一笑,於是釋迦牟尼將禪心傳與他。
面對高深的佛法,面帶微笑的迦葉,的確比眉頭緊皺的眾僧高出一個境界,因為他有一顆歡喜心。
歡喜心,是內心深處自然而生的喜悅,這喜悅裡,是對生命,對生活,對世界深深的熱愛。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心境皆由自己決定。心有歡喜,遇萬事都面帶微笑,那麼縱有萬般艱辛,也會在這一笑中煙消雲散。
其實,人這一生,所要的不是足夠多的慾望,而是足夠多的歡喜。心有歡喜過生活,不辜負生命的一朝一夕一日一月。
...
內心澄澈,則處處歡喜
人們總說:“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了,笑著笑著,就哭了。”
為什麼越長大反而越不快樂?因為越長大慾望越多,心被慾望塵埃沾染,變得黯淡蒙昧,只見煩惱,不見歡喜。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日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拭去名利慾望的塵埃,還內心空明澄澈,自然處處歡喜,照破山河萬朵。
在名利場裡打滾,爾虞我詐,空剩一身疲勞。中年以後,王維抽身遠離塵囂,去尋找內心真正的歡喜。他辭官隱居終南山,經常一個人在山水之間游吟。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浮雲流水拭去了心中的塵埃,偶然間在山林中遇見鄉村父老,與他們談論山間水邊之事,歡喜得忘記了回家。
心鎖於名利慾望,煩惱困於心間。看淡名利,放下慾望,心無一事累,內心空明澄澈,則處處見歡喜。
...
萬物皆有歡喜處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天地萬物皆有歡喜之處。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去發掘其美好的一面,享受其中的樂趣,就會心生萬千歡喜。
梁實秋曾寓居一個令人煩惱無比的陋室:地點荒涼,行走不便;有窗而無玻璃,不能蔽風雨;老鼠肆虐,蚊蝨猖獗,使人不得安枕......
如此簡陋,梁實秋卻稱之為“雅舍”,發掘出“雅舍”的個性,他說,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雖然地點荒涼,卻遠離塵囂,月夜尤為幽絕,細雨濛蒙之際若云若霧,令人心曠神怡。
就連鼠子瞰燈,聚蚊成雷,也別有一番趣味。梁實秋在“雅舍”一住就是七年。
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有醜陋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若斤斤計較於醜陋的一面,不免愁苦終日。
不如去發掘其中的美好,就會發現,雨有雨的趣,雪有雪的妙,一樹的花開,酣睡的貓狗,哪一樣不令人看了心生歡喜呢?
常懷歡喜心,那麼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
...
知足者,歡喜常隨
白居易曾寫道:“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此生短短數十年,剎那生滅,為了蠅頭小利而你爭我奪,整天愁眉苦臉,豈不是虛度了光陰?
“隨富隨貧且歡樂”,無論是富是窮,歡歡喜喜過好每一個當下,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如何得歡喜心?古人云:知足,方能常樂。
從弘一法師身上你能看出歡喜心的樣子,他總是笑瞇瞇,對人,對天地,對眾生,他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
一次,弘一法師住在小旅館裡,粉破的席子,破舊的毛巾,好友夏丐尊看不過去,“旅館不十分清爽吧?”
弘一法師卻笑著說:“很好!臭蟲也不多,不過兩三隻。主人待我非常客氣呢!”
吃飯時,有一道菜非常咸,夏丐尊不禁皺眉,“這太鹹了!”
弘一法師說:“鹹的也有鹹的滋味,也好的!”喜悅地把飯菜細細咀嚼。
在弘一法師看來,世間沒有不好的東西,小旅館好,粉破的席子好,破舊的毛巾好,咸苦的菜餚好,什麼都知足,什麼都歡喜。
人生不快樂,往往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知足是一種境界,看山山靜看水水清,珍惜擁有的一切,把日常細細咀嚼玩味,才是真解脫,真享樂。
...
費爾南多· 佩索阿有一首詩:
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你只是虛度了它
無論你怎麼活
只要不快樂
你就沒有生活過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歡歡喜喜也是一天,煩煩惱惱也是一天,為什麼不歡歡喜喜地過呢?
面對苦厄,放大歡喜;面對紛繁,保持歡喜;心中有歡喜,則日日是好日。
...
文字/物道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