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事不責備,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2021032020:05
可能是一或多人的藝術品
@ 遇事不責備,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網上有人問:好的家庭應該是什麼樣的?
最高讚回答是:首先,遇事不輕易指責。
家庭的幸福,不在於錦衣玉食,而在於不爭對錯;家庭的幸福,不在於闊氣富有,而在於不輕易指責。
01
不輕易責怪,
夫妻更恩愛。
如果你出門前,對伴侶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把某瓶藥物藏好,以免小孩子誤服。”伴侶一臉自信地拍著胸脯說沒問題。
結果不久後就接到伴侶的電話:“孩子誤吃了藥,已經送往醫院了。”於是你匆匆忙忙地立即趕往醫院,見到伴侶的第一面,你的第一句話會說什麼?
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不是早就讓你把藥收好嗎?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真不知道是怎麼當媽/爸的,讓我說你什麼好呢?這孩子本來身體就弱,這下……”
一連串的指責,劈頭蓋臉地沖向對面那個內心早已兵荒馬亂的人。面對責備,對方感到自尊心受挫、委屈,於是氣話在這時就被逼出來了:“你以為帶孩子很容易啊?那以後你來帶啊……”
一場唇槍舌戰就此展開,甚至愈演愈烈。
原故事的丈夫是這樣做的:看到滿臉自責的妻子,走過去,拍拍她的肩膀說:“沒事的,有我在。”
看到這位丈夫的做法,一心想到了楊瀾的一段話:“在最無助和軟弱的時候,在最沮喪和落魄的時候,有她(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命令你堅強,並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運。那時候,你們之間的感情除了愛,還有肝膽相照的義氣,不離不棄的默契,以及銘心刻骨的恩情。”
最好的夫妻關係,是能互相體諒彼此的不容易。
當對方犯錯時,不是只顧著謾罵和責備,而是顧及對方的感受,然後跟他/她站在同一邊,一起面對問題。
責備之話一出口,就有了對錯之分,將兩個人瞬間拉到對立面,愛的感覺便會消失。一味地指責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更容易激化矛盾。
心理學著作《錯不在我》裡說到:“絕大多數夫妻離婚,都是長期的累積所致,這樣的夫妻都以滾雪球的方式責備對方並為自己辯護。夫妻雙方總是盯著對方的差錯,對自己的優點、態度和行為方式則極力辯護。這樣做恰恰會導致另一方固執己見,甚至寸步不讓。”
大多數夫妻,都無需經歷什麼大風大浪,更多的只是小吵小鬧​​。有的夫妻在互相指責中將其演變為針鋒對麥芒,有的夫妻則在互相包容中將其轉變為繞指柔。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吵著吵著就散了,有的人吵著吵著感情更深厚了。
沒有一樁婚姻是能不遇到問題的,因此在婚姻裡最重要的便是,兩人能把多少不那麼愉快的小時光變得幸福。若是總想著爭對錯,再橫加指責,贏的一方贏了結果,卻輸了感情,雙方都不愉快,多不值。
特別贊同汪涵對於兩性關係的理解:“ 一個人時,善待自己;兩個人時,善待對方。 ”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也點出了婚姻長久的秘訣:“ 欲獲得美滿的婚姻,只需具有那種對於人類的缺點加以寬恕的友誼便夠。 ”
可能是室內的插圖
02
不輕易指責,
家人更親密。
提到不輕易責備孩子的父母,一心第一個想到的是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
某次落榜後,曾國藩到父親的好友那裡借了一百兩銀子,興致勃勃地跑去買書。這是一筆巨款,相當於他家好幾年的收入。
懷著“輕則被罵個狗血淋頭,重則家法伺候”的心情,曾國藩回到家中。一向嚴厲的父親知道後,心平氣和地說:“買書是好事,錢你不用擔心,我們曾家慢慢還,只是這書你既然買了,就一定要讀完。”
這寥寥數語,讓曾國藩倍感震驚,從此立誓無一日不讀書。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曾麟書只是指責和怪罪,會是另一番怎樣的情景?心理學上有個叫“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專有名詞,指的便是不認真解決問題,只顧著責備對方的溝通方式。
台灣心理諮詢師周慕姿在《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到這樣常見的現象:
有對父母已經很久沒看到女兒了,接到女兒的電話說她終於放假了,但她的計劃卻是跟朋友出國旅遊。
父親一聽便生氣地說:“你有沒有聽過'父母在,不遠遊',一放假就想著出去玩,絲毫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我怎麼會養出你這種不孝的女兒。”
於是接下來,女兒氣鼓鼓地回家住了幾天,父親覺得“要我把話說成這樣,你才回來。”局面一下子就陷入了“兩輸”的狀態。
倘若一開始父親有不輕易指責的意識,而是說:“聽到你要放假,很開心,爸爸媽媽也好久沒見你了,你要不要安排一兩天回來看看我們呢?”結果就大相徑庭了。
為人父母要遇事不輕易指責,為人子女也是。由於成長年代的不同,子女跟父母很容易有代溝:
“都跟你說了不要去撿那些沒用的東西,你這人怎麼這麼頑固呢?”
“你是翅膀硬了,有能耐了,看不起父母了。”
“剩菜倒掉,還要我說多少次,你等下吃了生病,大家還得照顧你。”
“倒掉多浪費,不用你操心,我不用你們照顧。”
“你的思想這麼封建,現在是什麼年代了,還來這套。”
“是是是,我們老了,就沒用了。” ……
看到父母某些“老套”的做法,就忍不住吐槽和指責,這不僅會讓父母感受不到尊重,還會讓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讓彼此有了隔閡。
其實,有很多小事,在子女眼裡也許不合時宜和有失體面,但對於父母來說卻是樂此不疲的。但遇事不指責,多點包容和理解,不計較,不爭對錯,就能小事化了。
《禮記》中講到“孝子之養”,第一個便是“樂其心”,使他們感到快樂,就是最大的孝順。
遇事不輕易指責,才能營造愛意滿滿的家庭氛圍。這是家人之間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也是家庭溫暖的源泉所在。
可能是小孩的藝術品
03
得理要饒人,
理直氣要和。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老子強調,處於劣勢時不責怪他人是容易做到的,佔盡優勢時不輕易指責、不咄咄逼人,才是深到骨子裡的善良。
對待外人尚且要有這份氣度,更何況是親密的家人呢?正如《傅雷家書》中教導子孫的: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有時候對錯並不是最重要的,跟家人相處,重要的是和和氣氣,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羈絆和感情;跟朋友交往,重要的是萍水相逢的緣分和惺惺相惜的情義;與人共事,重要的是攜手推進工作和共同成長。
“這世界上最殘忍的事,就是抓住對方的過錯進行指責,而不給別人寬容和機會。”遇事不輕易指責,是對每一段關係保有容錯率的氣度,是允許別人犯錯,不求全責備,不苛責,畢竟誰能無過呢?
歐洲有一句諺語:“如果常常流淚,就不能看見星光。”
如果常常指責他人,眼中便全是別人的缺點和錯誤,看不到對方身上閃閃發光的地方,慢慢地,自己的氣量和格局也會縮小。
遇事不輕易指責,是愛,是包容,是付出和尊重。如果在你身邊,有即使你犯了錯也不輕易指責你的人,要好好珍惜,也要懂得適可而止。
因為無論什麼關係,無論多親密,都不可能是一方無限度地退讓,感情是兩個人的事。
如同那句話所說:“所謂好的關係,都是源自一個人的包容和遷就,以及另一個人的適可而止。”
因為你很重要,所以遇事我不輕易責備你。同樣地,因為你很重要,所以我珍惜​​這份“不輕易責備”的包容。
...可能是戶外和樹的藝術品
文摘|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