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不偏心的父母
大清早電話作響,一位家長劈頭便說:
「最近女兒又跟我關係不好了。」
顯然是非常緊急,否則不會連電話裏的寒喧都沒有。 ⋯⋯
原來他們一家子共同觀賞了一個探討親子關係的節目,
節目主題觸痛了正在讀國一的女兒的心。
「你就是偏心啦,家裏什麼事都叫我做,
哥哥都不必做,我討厭你們。」
正在享受天倫之樂的母親,
對於女兒忽然的發怒十分錯愕,
只能依照傳統的教養方式回答:
「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只是叫你幫忙一下,
你有必要這樣嗎?
如果不是我腳不方便,這些家務事我一向自己來,
有叫過你們做嗎?」
凡事自己完成的媽媽,想要對孩子討回公道。
因為沒有事先解讀女兒情緒的習慣,
已經從椅子上跳起來的女兒,並不能接受她的回應,
做媽媽的一句「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更讓女兒備感委屈。
她說:「冷戰期間,我半夜起床幫女兒拉上被子,
她寧可縮捲成一團,也不要我為她蓋被。
老師,我該怎麼辦?」
「你是個聰明的人,懂得求救,」我先讚美她,
「以後要對任何人說話前,請先深呼吸,再想一想,
如果是你處在情緒不穩的時候,什麼樣的回應,
才能讓你感到安慰?」
我又問:「讓你女兒傷心的,是哪一句話?」
媽媽顯然不敏感於此:「哪一句?我說的都是實話啊。」
我繼續說明:
「女兒已經幫忙做家事了,用心做的每一件事,
對她來說都是大事。
她心底希望能得到媽媽的肯定和讚美,
卻沒想到媽媽否定了她所付出的一切,所以很傷心啊。」
「唉唷,現在的小孩怎麼這麼難教啊?
我們小時候還不是這樣長大的。」
從小成長在重男輕女觀念農村裏的這位教養者,
繼續感歎:「兒子常常補習,需要每天接送,
家裏的事就沒有參與。妹妹就埋怨我偏心,只對哥哥好。
我該怎麼辦?我都不知道要怎麼教小孩了。
現在問題更嚴重了,女兒不肯上學,她爸爸用打的,
也沒辦法逼她去上學。」
此處已經看出,父母的偏心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釋放。
我認為這個女孩的情緒,已經超出「爭寵」的範圍了。
孩子會產生「父母偏心」的感覺,說穿了,
是教養者內心過於忙碌,
不願花時間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
遇見生活裏的麻煩,不喜歡花時間用心思考、謹慎處理,
而選擇以最簡單的打罵方式,
只要孩子停止胡鬧,奏效即可。
單憑情緒本能發作的教養模式,
全不考慮後果潛藏著深沈的危機,父母不得不謹慎。
最常聽見的合理藉口,
就是「上一輩就是如此把我養大的」、
「要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如何如何……」
孩子的感覺非常敏銳,出現叛逆行為,
問題的源頭未必是孩子。
例如,我的一位摯友,在半百之際才得知自己的身世,
原來她喊了一輩子「爸爸」的人,不是親生父親。
悲傷在所難免,但經過理性思考並回憶過去種種,
終於明白母親從小對她,不論言語或身體,
都有近乎家暴的行為。
其母還說了一句永讓友人難以忘懷的話:
「如果不是你,我才不會嫁給你爸爸。」
孩子是情何以堪啊?
教養者千萬別將自己的遺憾或恨意,在孩子身上找責任。
學著接受過去的事實,原諒自己也原諒當時的境遇,
如此我們的孩子,才不會成為另一個自己。
求救的母親或有隱情,
在外人不能全然明白真相的情況下,
我只能提醒她做該做的事情。
如,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
向內探索對孩子產生偏見的原因;
要勇敢面對已經產生裂痕的親情,
強迫自己用正確的方法修補它;
要說孩子能懂,且帶著幽默的話語……
喜歡這句西洋諺語:
「智者說話,是有話要說;愚者說話,是有話想說。」
請在「想說與要說」之間,學會如何真誠表達。
另外,也要學習解讀孩子的心聲,
以反問的方式來溫暖孩子的心,
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之情,
將來孩子才能懂得如何關懷我們。
如何成為不偏心的父母?
就是要做到懂得隨時平衡孩子的心靈。
人生苦短,時光易逝。
請深思,既然人的結局都是一去不復返,
我們何不珍惜相處時的情緣?
文/李翊菱
大清早電話作響,一位家長劈頭便說:
「最近女兒又跟我關係不好了。」
顯然是非常緊急,否則不會連電話裏的寒喧都沒有。 ⋯⋯
原來他們一家子共同觀賞了一個探討親子關係的節目,
節目主題觸痛了正在讀國一的女兒的心。
「你就是偏心啦,家裏什麼事都叫我做,
哥哥都不必做,我討厭你們。」
正在享受天倫之樂的母親,
對於女兒忽然的發怒十分錯愕,
只能依照傳統的教養方式回答:
「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只是叫你幫忙一下,
你有必要這樣嗎?
如果不是我腳不方便,這些家務事我一向自己來,
有叫過你們做嗎?」
凡事自己完成的媽媽,想要對孩子討回公道。
因為沒有事先解讀女兒情緒的習慣,
已經從椅子上跳起來的女兒,並不能接受她的回應,
做媽媽的一句「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更讓女兒備感委屈。
她說:「冷戰期間,我半夜起床幫女兒拉上被子,
她寧可縮捲成一團,也不要我為她蓋被。
老師,我該怎麼辦?」
「你是個聰明的人,懂得求救,」我先讚美她,
「以後要對任何人說話前,請先深呼吸,再想一想,
如果是你處在情緒不穩的時候,什麼樣的回應,
才能讓你感到安慰?」
我又問:「讓你女兒傷心的,是哪一句話?」
媽媽顯然不敏感於此:「哪一句?我說的都是實話啊。」
我繼續說明:
「女兒已經幫忙做家事了,用心做的每一件事,
對她來說都是大事。
她心底希望能得到媽媽的肯定和讚美,
卻沒想到媽媽否定了她所付出的一切,所以很傷心啊。」
「唉唷,現在的小孩怎麼這麼難教啊?
我們小時候還不是這樣長大的。」
從小成長在重男輕女觀念農村裏的這位教養者,
繼續感歎:「兒子常常補習,需要每天接送,
家裏的事就沒有參與。妹妹就埋怨我偏心,只對哥哥好。
我該怎麼辦?我都不知道要怎麼教小孩了。
現在問題更嚴重了,女兒不肯上學,她爸爸用打的,
也沒辦法逼她去上學。」
此處已經看出,父母的偏心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釋放。
我認為這個女孩的情緒,已經超出「爭寵」的範圍了。
孩子會產生「父母偏心」的感覺,說穿了,
是教養者內心過於忙碌,
不願花時間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
遇見生活裏的麻煩,不喜歡花時間用心思考、謹慎處理,
而選擇以最簡單的打罵方式,
只要孩子停止胡鬧,奏效即可。
單憑情緒本能發作的教養模式,
全不考慮後果潛藏著深沈的危機,父母不得不謹慎。
最常聽見的合理藉口,
就是「上一輩就是如此把我養大的」、
「要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如何如何……」
孩子的感覺非常敏銳,出現叛逆行為,
問題的源頭未必是孩子。
例如,我的一位摯友,在半百之際才得知自己的身世,
原來她喊了一輩子「爸爸」的人,不是親生父親。
悲傷在所難免,但經過理性思考並回憶過去種種,
終於明白母親從小對她,不論言語或身體,
都有近乎家暴的行為。
其母還說了一句永讓友人難以忘懷的話:
「如果不是你,我才不會嫁給你爸爸。」
孩子是情何以堪啊?
教養者千萬別將自己的遺憾或恨意,在孩子身上找責任。
學著接受過去的事實,原諒自己也原諒當時的境遇,
如此我們的孩子,才不會成為另一個自己。
求救的母親或有隱情,
在外人不能全然明白真相的情況下,
我只能提醒她做該做的事情。
如,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
向內探索對孩子產生偏見的原因;
要勇敢面對已經產生裂痕的親情,
強迫自己用正確的方法修補它;
要說孩子能懂,且帶著幽默的話語……
喜歡這句西洋諺語:
「智者說話,是有話要說;愚者說話,是有話想說。」
請在「想說與要說」之間,學會如何真誠表達。
另外,也要學習解讀孩子的心聲,
以反問的方式來溫暖孩子的心,
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之情,
將來孩子才能懂得如何關懷我們。
如何成為不偏心的父母?
就是要做到懂得隨時平衡孩子的心靈。
人生苦短,時光易逝。
請深思,既然人的結局都是一去不復返,
我們何不珍惜相處時的情緣?
文/李翊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