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有用與沒用(上)

2014020111:29






有用與沒用(上)

我覺得電影是一件沒有用的東西,而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
一個沒有用的人做了一件沒有用的東西,
卻可以給別人帶來一些樂趣。⋯⋯
………導演 李安


這段話是許多年前,導演李安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
它經常在我陪伴孩子,或到中學、大學演講時,
浮現我腦海。

李安的努力與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他不斷追求突破並克服成長過程的挫折,
但從這一段坦白得令人訝異的話裡,
我們知道,當時他內心來自父親的創傷,還沒有完全復原。

李安的父親是明星高中的校長,
李安卻接連二年大學聯考都失敗,
最後只好去讀專科學校,畢業後他到美國讀電影科系,
卻找不到工作,連續六年失業在家。

通常當老師的人,對自己孩子的學業成績,
要求比較嚴格,何況是一個明星高中的校長?
李安面對這樣的高度期待,一次次令父親失望,
即便他後來在國際矚目的影視領域,
也是全世界最夯的文創產業火車頭,
大放異彩,也無法完全改變父親對他從事的行業
—沒有用的東西—的深刻印象。

我不斷地提醒父母和師長,
不要太早論斷孩子有沒有出息,
也不要以自己的價值,
來左右孩子去選擇「所謂比較有出路的行業」,
或者對孩子有興趣的領域,投以不屑和輕視的眼光。

美國前教育部長(理查萊利)曾經在二○一○年
講過一段引人深思的話:
「今年美國最夯,需求量最高,
待遇也比較好的幾個行業,在五年前根本還沒有出現。」

的確,現在時代變化太快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
五年後這個世界上還有哪些行業存在?
而哪些新的行業會出現?

在典範快速轉移,豬羊變色的情況下,
如果真心為了孩子好,應該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興趣,
並且從成功的經驗中建立自信。

我常常想,有多少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和李安一樣,
因為父母與師長的過度期許,
在痛苦又壓抑的狀態下長大?

我最痛恨大人問:
「讀這本書有沒有用?」、「讀這個科系有沒有用?」
他們正用一種既功利又現實,而且古早的價值觀來要求孩子。

更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孩子在父母長期洗腦下,
也養成了以「有用」或「沒用」的角度來評估一切。

台大教授齊邦媛一次上課,
教到她最心儀的浪漫派詩人濟慈的作品,
她陶醉在詩中意境,恍然不覺時間的流逝。

本文摘錄自:
《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李偉文最想與你分享的60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