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救護自己的心】

2015010421:24

【救護自己的心】

對於生活在此世間的每一個人來說,救護自己的心實際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當我們的心一不謹慎陷入到痛苦狀態的時候,我們需要將自心從痛苦的狀態中“救”出來;當我們的心處在安樂、祥和的狀態時,我們需要“護”住自己的心,讓其繼續保持在安樂和祥和的狀態,不要陷入痛苦的狀態。

由於絕大多數人沒有觀察和控制自心的習慣,所以常常心隨境轉,對自心的運作沒有任何防護的動機和措施,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陷入痛苦的狀態。學會救護自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實在是一件比賺錢還要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常常看到世間很多有錢人,由於沒有學會救護自心,雖然腰纏萬貫,卻常常在“苦水”中度日。而那些學會了救護自心的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下,都可以時時使自心處在安樂、祥和的狀態。

要想能夠救護自心,一個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明白,心痛苦的原因是由於心墮入了貪嗔癡慢嫉等五毒煩惱的狀態,心快樂的原因是由於心處在了善的狀態。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救護自心,也即每當心痛苦的時候,我們就會從內心去尋找原因,並調整內心的狀態,從而去除痛苦,而不是像一般的凡夫一樣,總是到外境上去尋找痛苦的原因,從而使自己陷入無邊無際的怨恨和鬥諍之中。

如何調整內心的狀態呢?事實上,調整內心的過程就是佛法裡面常說的修心或修行。一般來說,從“護”和“救”的角度,可以將修行分為四種,也即“得修、習修、遣修和對治修”。

所謂“得修”,就是通過發願、作意和想像的手段,使得自心不具備的那些美德和善法在心中生起。譬如,假如我們原來不具備謙虛的美德,現在要使自己具備,我們就認真地告訴自己,從今以後要為人謙虛,並且認真、具體地想像自己和某個熟人在打交道的時候,言語和行為如何謙虛謹慎,這種修行方法就叫“得修”。所以,“得修”是使自心獲得某種美德的修行。很多人在辦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在心裡精心地設計好和別人打交道時的臺詞和動作,結果在真實辦這件事情的時候,自己所說的話和所做的動作就會和事先設計好的臺詞和動作基本一致。

所謂“習修”,就是通過發願、作意和想像等手段,使得內心已經生起的某種美德和善法更加堅固。譬如,內心雖然已經具備了一些謙虛的美德,但是仍然發願要更加謙虛,繼續想像自己和別人打交道時的謙虛模樣,這就是“習修”。“習修”有時也叫“串習”,可以在內心不斷強化某種美德或善法。

所謂“遣修”,就是防護修,也即雖然自心沒有某種惡習,但是仍然通過“作意討厭”的心理訓練,對這種惡習生起厭惡,發願永遠不要使自心沾染上這種惡習。譬如,自己雖然不抽煙,面對抽煙的對境,心裡不斷強化對抽煙的厭惡,並告誡自己永遠不要抽煙,這就是“遣修”。

所謂“對治修”,就是對自己已經具備的某種惡習或內心正處於的某種錯誤狀態,心裡不斷作意厭惡,發願去除這種惡習或離開這種狀態,並經常認真地想像自己已經遠離了這種噁心態。例如,假如發現自己很傲慢,就對自己平時的傲慢行為和言語等作意厭惡。“對治修”可以使自己漸漸遠離惡習。

從救護自心的角度來說,“對治修”的作用是“救”,其他三種修的作用是“護”。三種“護”修中,“遣修”是“防護”,而“得修”和“習修”則是“培護”。歸納“得修、習修、遣修和對治修”,其根本都是通過作意、發願、想像等方法,使得某種美德在心裡生起乃至更加鞏固、某種惡習在心裡消失。當我們通過這四種修行,使得某種美德在心裡具足,某種惡習不再生起時,就得到了所謂的“修慧”。

諸多的經論告訴我們,在進行四種“修”之前,必須進行“聞思”。“聞思”是“修”的前提。所謂“聞”,就是通過閱讀經論或聽經聞法,了知心的各種活動中哪些品德是美德、可以導致自他現在和未來的安樂,哪些是惡習、會招來自他現在和未來的痛苦。聽聞可以使我們具備辨別善惡的能力,這種辨別善惡的能力就是所謂的“聞慧”。得到“聞慧”之後,事實上還是不能立即進行修行的。我們還要通過“思”,也即反復思考、比較、判定,在心裡強化“聞慧”。當通過思維和抉擇,心裡對善惡得到一個堅定不移的定解、並且心裡下定決心要在行為的取捨上毫不猶豫地貫徹時,就得到了“思慧”。在得到“思慧”之後,我們就可以毫不困難地進行上面所提到的四種修了。

“聞思修”的次第是我們在內心培養起任何一種美德、斷除任何一種過失的基本步驟。“聞”是通過詞句辨別善惡,“思”是將對善惡的詞句辨別轉化為身口意任運取捨善惡的橋樑,而“修”則是使身口意無需詞句辨別即能對善惡進行取捨的過程。

孔子在《論語》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一邊聞思善惡取捨的道理並不斷付諸行為和實踐,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這是一個修心人通過修心獲得喜悅之後發出的由衷感歎!

救護自己的心!通過“聞思修”的方法救護自心!每一個熱愛生命、嚮往美好生活的人都應當毫不遲疑地這麼去做!
【救護自己的心】

對於生活在此世間的每一個人來說,救護自己的心實際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當我們的心一不謹慎陷入到痛苦狀態的時候,我們需要將自心從痛苦的狀態中“救”出來;當我們的心處在安樂、祥和的狀態時,我們需要“護”住自己的心,讓其繼續保持在安樂和祥和的狀態,不要陷入痛苦的狀態。

由於絕大多數人沒有觀察和控制自心的習慣,所以常常心隨境轉,對自心的運作沒有任何防護的動機和措施,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陷入痛苦的狀態。學會救護自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實在是一件比賺錢還要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常常看到世間很多有錢人,由於沒有學會救護自心,雖然腰纏萬貫,卻常常在“苦水”中度日。而那些學會了救護自心的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下,都可以時時使自心處在安樂、祥和的狀態。

⋯⋯

要想能夠救護自心,一個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明白,心痛苦的原因是由於心墮入了貪嗔癡慢嫉等五毒煩惱的狀態,心快樂的原因是由於心處在了善的狀態。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救護自心,也即每當心痛苦的時候,我們就會從內心去尋找原因,並調整內心的狀態,從而去除痛苦,而不是像一般的凡夫一樣,總是到外境上去尋找痛苦的原因,從而使自己陷入無邊無際的怨恨和鬥諍之中。

如何調整內心的狀態呢?事實上,調整內心的過程就是佛法裡面常說的修心或修行。一般來說,從“護”和“救”的角度,可以將修行分為四種,也即“得修、習修、遣修和對治修”。

所謂“得修”,就是通過發願、作意和想像的手段,使得自心不具備的那些美德和善法在心中生起。譬如,假如我們原來不具備謙虛的美德,現在要使自己具備,我們就認真地告訴自己,從今以後要為人謙虛,並且認真、具體地想像自己和某個熟人在打交道的時候,言語和行為如何謙虛謹慎,這種修行方法就叫“得修”。所以,“得修”是使自心獲得某種美德的修行。很多人在辦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在心裡精心地設計好和別人打交道時的臺詞和動作,結果在真實辦這件事情的時候,自己所說的話和所做的動作就會和事先設計好的臺詞和動作基本一致。

所謂“習修”,就是通過發願、作意和想像等手段,使得內心已經生起的某種美德和善法更加堅固。譬如,內心雖然已經具備了一些謙虛的美德,但是仍然發願要更加謙虛,繼續想像自己和別人打交道時的謙虛模樣,這就是“習修”。“習修”有時也叫“串習”,可以在內心不斷強化某種美德或善法。

所謂“遣修”,就是防護修,也即雖然自心沒有某種惡習,但是仍然通過“作意討厭”的心理訓練,對這種惡習生起厭惡,發願永遠不要使自心沾染上這種惡習。譬如,自己雖然不抽煙,面對抽煙的對境,心裡不斷強化對抽煙的厭惡,並告誡自己永遠不要抽煙,這就是“遣修”。

所謂“對治修”,就是對自己已經具備的某種惡習或內心正處於的某種錯誤狀態,心裡不斷作意厭惡,發願去除這種惡習或離開這種狀態,並經常認真地想像自己已經遠離了這種噁心態。例如,假如發現自己很傲慢,就對自己平時的傲慢行為和言語等作意厭惡。“對治修”可以使自己漸漸遠離惡習。

從救護自心的角度來說,“對治修”的作用是“救”,其他三種修的作用是“護”。三種“護”修中,“遣修”是“防護”,而“得修”和“習修”則是“培護”。歸納“得修、習修、遣修和對治修”,其根本都是通過作意、發願、想像等方法,使得某種美德在心裡生起乃至更加鞏固、某種惡習在心裡消失。當我們通過這四種修行,使得某種美德在心裡具足,某種惡習不再生起時,就得到了所謂的“修慧”。

諸多的經論告訴我們,在進行四種“修”之前,必須進行“聞思”。“聞思”是“修”的前提。所謂“聞”,就是通過閱讀經論或聽經聞法,了知心的各種活動中哪些品德是美德、可以導致自他現在和未來的安樂,哪些是惡習、會招來自他現在和未來的痛苦。聽聞可以使我們具備辨別善惡的能力,這種辨別善惡的能力就是所謂的“聞慧”。得到“聞慧”之後,事實上還是不能立即進行修行的。我們還要通過“思”,也即反復思考、比較、判定,在心裡強化“聞慧”。當通過思維和抉擇,心裡對善惡得到一個堅定不移的定解、並且心裡下定決心要在行為的取捨上毫不猶豫地貫徹時,就得到了“思慧”。在得到“思慧”之後,我們就可以毫不困難地進行上面所提到的四種修了。

“聞思修”的次第是我們在內心培養起任何一種美德、斷除任何一種過失的基本步驟。“聞”是通過詞句辨別善惡,“思”是將對善惡的詞句辨別轉化為身口意任運取捨善惡的橋樑,而“修”則是使身口意無需詞句辨別即能對善惡進行取捨的過程。

孔子在《論語》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一邊聞思善惡取捨的道理並不斷付諸行為和實踐,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這是一個修心人通過修心獲得喜悅之後發出的由衷感歎!

救護自己的心!通過“聞思修”的方法救護自心!每一個熱愛生命、嚮往美好生活的人都應當毫不遲疑地這麼去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