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積累福報]

2016052008:45

禪、淨、密のHome 的相片。
[如何積累福報]

佛陀又稱福慧兩足尊,就是說佛陀的福報和智慧都是滿量的。在經典裡,佛陀也多多鼓勵弟子們積累福報,具體我們可以看一段經文,選自《增一阿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莫畏福報,所以然者,此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所以名為福者,有此大報。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稱記,無有愛樂,此名無福。比丘!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復過七劫不來此世,復於七劫中生光音天,復於七劫生空梵天處為大梵天,無與等者統百千世界,三十六反為天帝釋形,無數世為轉輪王。是故,諸比丘!作福莫惓。所以然者,此名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是謂名為福。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稱記,此名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快哉福報,所願者得,速至滅盡,到無為處。
正使億數,天魔波旬,亦不能嬈,為福業者。
彼恆自求,賢聖之道,便盡除苦,後無有憂。
“是故,諸比丘!為福莫厭。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首先佛陀讓弟子們不要畏懼福報,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會有弟子畏懼福報呢?究竟福報是指什麼?佛陀這裡給了一個定義,就是說福報是受樂之應,有福報自然引發受樂。那麼因為對樂的認知不同,眾生所看重的福報也就不同。例如人道眾生,更多享受五欲之樂,所以功成名就、榮華富貴、家庭幸福、錦衣玉食,這些都被人們視為福報。天道眾生,享受善樂、法樂等,所以內心清淨、光明、安寧、智慧、慈愛等等德能的生起被天道眾生視為福報。

這兩層福報的差別在於重視的方向不同,人道眾生更多重視依報,也就是自身所處周邊環境的情況,天道眾生更多重視正報,也就是內心的狀態。 (天道眾生因為仍有見思煩惱,還有墮落的可能,還要繼續加強佛法的聞思)

世人視為福報的,在二乘人來看,更多是業力推動下的果報輪轉,因此會有畏懼之意。所以佛陀讓弟子們不要畏懼福報,應該積極累積福報,以令身心安樂,同時恆自求取聖賢之道,盡除諸苦。如同佛陀六年苦行,未能開悟證道,後來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供養,恢復了身體氣力,才最終證道。因此,若無受用此乳糜的福報,則不能更進一步。但佛陀證悟後,未曾積攢財物,非乳糜不食,依舊過著隨緣自在,簡樸樂觀的生活,雖不做國王,但我們能說佛陀此時無福麼?相反,佛陀身心柔和,恆常處在大覺至樂之中,世間有哪種福報能與之相比呢?因此,最大的福報是內心福德性的生起。

進而,如何獲得福報呢?即是布施,大致有以下五種:
1、財布施即是將自身所能掌控的一切財物,悉能捨給他人。
2、法布施即是將佛陀所演說的一切法,悉能為他人講解,不求回報。
3、無畏布施即是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無助之時,給予幫助,令心安穩。
4、身命布施即是把時間及身心全部用在服務於三寶、利益一切眾生上。
5、同喜布施即是當他人如法所做一切善事之時、身心快樂、與之同喜並加讚歎。

這五種布施其實人們日常也都在做,只不過得福甚少,為什麼呢?
1、首先從財布施來說,世人一直在努力工作,打造事業來賺錢,創造社會財富,積累下了對眾多財物的佔有權,所掙的錢“布施”給了自己的家人、員工、用戶等等。但是,最終人終究難免一死,萬般財物一樣帶不走,還是要終究布施掉。
2、然後從法布施來說,我們和他人溝通交流,必然會把自己的觀念見解傳達出去,影響他人,也是一種法布施,但更多的可能是顛倒法、染污法。
3、無畏布施來說,給他人以安慰、安定,也會有,但多數局限在自己身邊人。
4、身命布施來說,就是整個一生的時間所奉獻之處。看看自己一生時間奉獻給了誰,就知道身命布施到哪裡去了,每天的戲論有多少時間,電腦遊戲有多少時間,謀求名利有多少時間,聞熏佛法有多少時間,體悟緣起有多少時間,覺悟有情有多少時間,也就都清楚了。
5、同喜布施來說,他人做的不如法的事情,正在造作惡因,我們不清楚也會跟著同喜,也就顛倒了。例如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為人們傳頌,那麼王祥殺死鯉魚燉湯給其母親食用時,是否想到了為母親栽種了惡因呢?

所以得福甚少,是因為人們把布施的方向和重點放在了無常之物上,所得也是無常的五欲之樂,不知自心含藏無價珍寶,未能真正開啟自心的福報德能。如何開啟呢?還是從圓滿舍施開始,把我們的生命施給佛法和三寶,施捨給對一切眾生的真正利益上來,把對外在無常的人事物的貪戀不捨的狹小心量放捨掉,就是“施少得福多,施多得福亦多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