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魂中最深的孤獨,是伴隨着清醒而來 』

2016071009:00

Niseema Tsai 的相片。
~『 靈魂中最深的孤獨,是伴隨着清醒而來 』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獨處的經驗,
就不會慬得如何與別人相處,⋯⋯
若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
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裏的參與。
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

寂寞會發慌,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着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
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
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
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到巨大的空虛感,
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
你忘記了,想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
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寂寞會發慌,然而孤獨是飽滿的,
因為飽滿,則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自然對話,
是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態,與自我相依存的圓滿自足。
因此也能與外界和諧共處。
我們心靈一旦不再那麼慌張地去亂抓人來填補寂寞,
我們會感覺到飽滿的喜悅,是狂喜,是一種狂喜。
就像氣球,被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氣體充滿,
整個心靈也因為孤獨而鼓脹了起來,
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孤獨與孤單、孤僻、孤寂,在意涵上有一些差別,
孤獨指一種精神上的遺世獨立,一份對生命本質或真理的思辯,
舉例來說,假設生命是沒有意義的,而一切終必成空,
那麼你會好好地活著嗎?你還有ˇ只是存在的喜悅嗎?
孤獨的膝竅在於「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
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
是最孤獨的時候。

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
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裏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每個人都急着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
這樣的孤獨感是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面對自己,
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裏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生命裏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
在一個空間裏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有時候你會發現,速度與深遠似乎是衝突的,
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
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麼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
你跑得愈快,孤獨追得愈緊,
你將不斷找尋柏拉圖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卻總是覺得不對;
即使最後終於找到“對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對的”另外一半需要時間相處,
匆匆來去無法辨認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
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
柏拉圖說人注定要被劈開,去尋找另一半,而且總是找錯。
大團圓的文化是讓我們偶爾陶醉一下,以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
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每個人都是單獨的,
成熟的愛是倚靠不是倚賴,
倚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
休息一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了。

沒有愛的人,身邊縱然熱鬧蜂擁,終是寂寞不去,
有愛的人,天涯浪跡,穿風踏雪,卻從不曾孤獨。
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對孤獨的體驗與他對愛的體驗是成正比的,
他的孤獨的深度大致決定了他的愛的容量。
人類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那些偉大的靈魂,
其深不可測的孤獨豈不正是源自那博大無際的愛,
這愛不是有限的人世事物所能滿足的?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
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曾經認為孤獨就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現在認為: 孤獨就是自己都忘記了與自己對話。
曾經認為: 孤獨是世界上只剩自己一個人。
現在認為: 孤獨是自己居然就能成一個世界。

靈魂中最深的孤獨,是伴隨着清醒而來,
孤獨,但不為寂寞所苦,別無所求,不再如醉如癡,
心更優雅,更內斂,更深刻,更洗練,也更心存感激。
孤獨讓我們學會了看,世界變美了。

『關於孤獨,摘自蔣勳孤獨六講』
Niseema 編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