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害怕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2016072617:33

Niseema Tsai 的相片。
~『 我們害怕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因為我們擔心一旦說出來或做出來,別人會討厭我們,而我們因此會失去愛,日漸積累的恐懼
讓我們在成人時失去了表達真實想法和說“不”的能力和力量。』

大多數的我們都較難說“不”,表達拒絕和自己真實的想法。
我們害怕說出或作出任何會讓他人會對我們生氣,⋯⋯
不認同我們的話語或事情。

我們害怕他人不喜歡自己,會因他人的不開心,
不認同感到極度罪惡,甚至覺得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但如果讓自己妥協沒有表達出自己的需要或感受,
我們內在又會有更加糟糕的感受,討厭自己,
覺得自己太懦弱,或者覺得他人太可惡,總是占我們的便宜。

就這樣我們總是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不斷地折磨自己。
為自己挺身而出,表達真實的想法著實是
生命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

若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自己是多麽無意識且自動化地妥協,
分不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首先讓我們閱讀下面的界限清單,
看看生活中哪些時候我們允許他人侵入我們的界限,
或者我們侵入了他人的界限。

這些是否曾經發生在我們的孩童時期,現在是不是還持續發生著?
當我們能夠準確地覺知什麽是侵犯界限的行為,
有哪些侵犯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者他人身上。

這份覺知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深層的敏感度,
我們就比較不會有想要侵犯他人,或者允許被侵犯的傾向。

1、 總是要求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
(你總是要求他人怎樣,不應該怎樣。)

2、否定你的感覺,比如說“這有什麽好擔心/害怕/了不起/生氣的?
根本就沒那必要!”(你常否定他人的感覺。)

3、被以憤怒、罪惡感、期待、恐懼的方式支配著你。
(總是對他人發火、讓他人產生罪惡或恐懼。)

4、 說話時無端被打斷或忽略。
(你喜歡打斷別人說話,自己發言。)

5、 某人總認為他自己是對的,要求你聽他的,
或他必須要有最後的決定權。

(你喜歡他人聽你的,總要個人做決策,不願聽他人意見,
或者聽後也完全不考慮他人意見,自己做好決定。)

6、 你的拒絕沒有得到尊重。
(因為他人的拒絕開始怨恨報覆對方。)

7、 占用你休息的時間,讓你做事情(領導、父母等)
或陪他(伴侶、朋友等)。(你會占用他人的休息時間)

8、 受到暴力或威脅,不論是口頭的,身體的,還是能量的。
(對他人實施暴力或者威脅。)

9、某人總是批評或藐視你,挑你的缺點。
(你喜歡挑他人缺點。)

10、被看成小孩,對方以高姿態地方式跟你說話。
(你喜歡以比較高的姿態和他人說話。)

當我們和權威人士或自己崇拜的人在一起時,
我們會難以覺察並表達自己的界限。
最明顯的發生在我們與領導、老師、父母相處中,
也會強烈地發生在我們與伴侶、情人或朋友間。

我們的界限在小時候沒有得到尊重,
在成人後便漸漸失去尊重界限的能力,
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我們對這兩者都沒有什麽覺知。

但當我們去真正探究究竟是什麽潛伏在這個行為之下,
我們便能夠對自己和他人升起更多的慈悲。

年幼時期,我們把對自己的愛
和認同的主動權交給了父母、老師和其他長輩等,
按照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做,妥協自己,
讓自己變成他們喜歡的樣子來得到愛、關心和認同。

或者我們總是被批評斥責,說我們這做得不對,那做得不好,
並強迫我們按照他們的方式“改正”、行事。

久而久之,我們害怕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為我們擔心一旦說出來或做出來,
父母、老師或其他長輩會不喜歡我們,
討厭我們,而我們因此會失去愛。

如此,我們日漸積累的恐懼和羞愧是如此強烈,
以至於我們在成人時失去了表達真實想法和說“不”的能力和力量。
說“不”只會給我們帶來壓力以及退縮感。

當受到侵犯時,我們要不陷入退縮狀態,要不極為憤怒,
有時是先陷入退縮,然後對他人產生極大的怨恨。
但潛伏於這兩種不同反應中的恐懼和羞愧基本是相同的。

了解學習設定界限非常重要,但同樣,這與他人無關。
這純粹來自我們內在的明晰,是一份對自我需求的清晰了解,
並看到自己的本來面貌不是他人對我們所期許的樣子。

這一份內在的觀察需要我們持續面對
自己年幼時受到拒絕、否定、懲罰甚至遺棄的恐懼,
以及現在在面對他人,表達自己情感時的艱難和恐懼。

因為讓自己妥協,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而熟悉的,
所以常常我們會緊抓這份安全感,
害怕去面對自己的內在恐懼,害怕踏出那一步。

而對於某些人是緊抓對他人的期許,嚴格要求他人,
來讓自己不需要面對夢醒時必須要面對的孤獨和恐懼。

諾肯左拉

更多
 
 
Niseema Tsai 的相片。
Niseema Tsai 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