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儒風大家 ,七善;有生之年,無憂

2016092920:00

「張泉踪彩墨」
為人處世儒風大家 ,七善;有生之年,無憂

老子提出的 “上善若水”博大精深,對我們的為人處世具有指導意義。

老子以水來比喻 “道”,也就是“上善”,具體包括“ 居善地 ”“ 心善淵 ”“ 與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動善時 ” ,這“七善”完整地概括了生活的各個方面,給出了保證人生無憂的“度世金針”。

⋯⋯


居善地

居身,安於卑下。

雖然說 “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但是還有一句話,“高處不勝寒”,人在世上,能有個合適的定位,待在合適的地方很重要,處於卑下的地位不見得就是壞事。

“居善地”還意味著謙和待人,低調處世。為人高調,鋒芒畢露者,多數成不了大器。

在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的功臣中,張良的功勞不在其他人之下,但是他僅僅要求封賞留縣,因為那是他與劉邦初次相遇的地方,不願接受三萬戶的封賞,結果被封為 “留侯”。

張良的低調使他安然度過餘生,不像韓信那樣惹來殺身之禍。


心善淵

存心,寧靜深沉。

現在的人太浮躁,太急於求成,總想一步登天,沒有腳踏實地的耐性,沒有步步為營的堅韌,沒有日積月累的辛勤,結果往往是一步踏空,狠跌一跤。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唯有淡泊和捨棄,才能堅守和超脫;唯有寧靜和沈默,才能把握世界和自己。

不被別人左右,只以自己的意志和魅力去影響別人,折服別人,才能最終實現目標。唯有寧靜過後,才能走入喧囂,去面對雜音和乾擾,這個時候的態度是濟世的,是積極地面對世界,是以堅實和堅韌的自我去影響世界。


與善仁

交往,有誠有愛。

以 “仁者愛人”的態度與人交往,這愛里要有寬容和支持,就是要通過愛使對方變得成熟、勇敢和獨立,而不是把對方變成自己愛的附屬物。

我們豢養寵物,把它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只是希望它們永遠乖乖地陪伴我們,我們看重的是它對人的依賴性,這種不是真愛。

愛不僅僅是用好心去關心人和事物,如果要與人交往,學會愛人,我們就必須允許他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這才是真正的愛。


言善信

言語,信實可靠。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身處何地,誠信都是修身立業之道。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很多人都願意和他交朋友,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 “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 (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 ”的由來。 )

後來,季布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他的舊日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 “實惠” ,實際上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是比物質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丟了西瓜去撿芝麻,是得不償失的。


政善治

為政,天下歸順。

所謂 “政善治”,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講人們的領導能力和管理水平。

領導和管理者要有戰略眼光,把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盡可能考慮全面,以便做到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做事要有條理,循序漸進,有緩有急,這也是提高領導能力和管理水平所需要的,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不可能每個人都去治理國家,但是每個人一生中免不了要做一些領導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管控場面和駕馭部下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事善能

做事,大有能力。

人的才能有大小,有些事情確實力有不逮,也不必硬撐。但是有些事情我們能做,而且應該做,就要千方百計做成功。勉強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或者放棄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 “事善能”的自然法則。

人的能力是在小事中慢慢磨練,最後就能做大事,任何偉大的品格,超人的才能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上積累的結果。不願幹小事的人必定乾不了大事。


動善時

行動,合乎時宜。

善於處事的人,懂得審時度勢,把握時機。老子說: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和炒盤小菜的道理是一樣的。

廚師用鍋煎魚,不時地翻動魚身,會使魚變得爛碎,看起來就不覺得好吃。相反地,如果盡煎一面,不加翻動,將會粘住鍋底或者燒焦。

最好的辦法是在適當的時候,搖動鍋子,或用鏟子輕輕翻動,待魚全部煎熟,再起鍋。

文摘 : 儒風大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