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於恐懼匱乏心裡

2017010317:38






~『 根植於恐懼匱乏心裡,

我們一般都會覺得「有」總比「沒有」好,
人生往往就從這樣的想法開始變得「肥胖」,
變得不斷膨脹未來,而失去當下。』

⋯⋯

經濟發達之後,當下的我們擁有著太多太多的東西,
物質生活豐富到要『溢』出來的感覺,
然而這些東西並沒有真正給我們帶來幸福和快樂,
相反還有很多人陷入『物的慾望』中不能自拔。

物質太豐盛其實也會是一種困擾,
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
一本《斷捨離》的暢銷書讓百萬讀者扔掉了
生活中的「物」和精神上的「包袱」,
然而「斷捨離」教我們扔掉東西,它只是生活收納術嗎?

幾乎不用過多解釋,單從斷、捨、離三個字的字面意思,
斷絕、捨棄、脫離,這是一套關於人生的智慧減法生活術。

而這套智慧生活術卻是從整理物品開始實踐的。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捨離」物品,
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
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
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
清空環境,也清空了雜念,開始簡單清爽的生活,
享受自由舒適的人生。這就是斷捨離的目的。

斷捨離不是收納術,它的核心是「自己」
很多人認為,斷捨離就是「教人「扔東西」、
教人如何把房間變得整潔,或者說教人學習歸類、收納。

其實, 「扔東西」和「讓「房間變得乾淨整潔」,
僅僅是斷捨離的第一步,
然而「歸類、收納」與斷捨離並不是同一個概念。
斷捨離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不同,
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並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乾凈為目的,
我們在整理物品時,常常會陷入一種「不良循環」。
面對一些過盛、或許明天有可能用上的物品,
往往捨不得「扔掉」,「這個東西那麼貴,
怎麼能『扔掉』?」、「這件東西或許以後會用的著」,
有了這些的想法,便會再找個地方把它們儲存起來。

其實這只是收納術,不是斷捨離,物品沒有被「捨下」,
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堆積,
從而人生也沒有被真正地整理。

斷捨離的焦點不是物品,不是這件東西可惜不可惜,
斷捨離的核心是自己,考慮的是『自己』還需不需它!」

舉個例子,比如你有兩個杯子,
而你現在只需要一個,那麼另一個就需捨離,
立即行動、拋棄顧慮,把人生的加法變成人生的減法,
把生活濃縮成精華,才是斷捨離的目的。

當你一旦將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你就會逐步發現,
你將慢慢地開始真正擁有對自己有用、需求的物品,
生活中就不會產生過盛的「垃圾」。

我們常常擔心未來,我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嗎?
現在的錢賺得不夠多,以後該怎麼辦?……
這些想法值不值得我們關注?當然是值得的,
然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卻是當下。

正如「斷捨離」所說,因為對未來的擔心,
而去購買或擁有某種東西,可能就會造成現在的困擾。

斷捨離講的就是現在的選擇、當下的感受。
當你有精力去考慮那麼長的時間,
不如「把生活濃縮於當下的時間點。」

根植於恐懼匱乏心裡,
我們一般都會覺得「有」總比「沒有」好,
人生往往就從這樣的想法開始變得「肥胖」,
變得不斷膨脹未來,而失去當下。

活在當下,人生要會做減法,減到最精華,
精華就是從關注真我的需求開始。

今晚Niseema 要跟大家談瑜伽心法:Aparigraha (不貪)
及斷捨離如何與瑜伽心法相應。

戒貪對外使我們放下對物質的過度依賴執著,
對內也可減少我們的分別妒忌心。

當貪婪沒有節制,信用會失序地擴增,
生命能量將不斷耗損在累積囤積,
像永遠填不滿的坑洞,弔詭的是,
擁有越多,並不會使我們感到更安全。
反而擁有越多,就越擔心它們的失去,就需更努力的囤積。
貪婪是一種心永遠處在飢餓的狀態,讓掠奪耗盡所有的資源,
讓製造生產停不下來,供需不斷失衡,讓生態沉淪於絕境,
讓人流轉輪迴於好戰的阿修羅道及永遠貧窮的餓鬼道。

我們生命是如何失去平凡平衡丶簡單丶單純的喜悅?
貪吃丶貪睡丶貪財丶貪色丶貪名丶貪愛…等等,
這些拿取、獲得超過身心靈所基本的需求都是貪。

如何回歸知足常樂,找回中道,近幾年所流行斷捨離的精神,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讓生命回歸簡璞踏實,就是ㄧ種戒貪的實踐。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