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是學會四兩撥千斤,

2017021014:31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大自然和戶外
~ 「愛的藝術是學會四兩撥千斤,
不是要愛得更努力,而是要愛得更有智慧。」

兩人之間的差異並不一定會帶來衝突,
但當我們用你死我活的眼光來看差異的時候,⋯⋯
它就容易演變成為衝突,
如果我們用一個新的眼光來看差異和衝突,
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任何關系,只要親近,就一定會有磨擦。
特別是在夫妻與親子關係中,因為這是人間最親的關係。
比如,你的牙齒會不會咬到耳朵呢?牙齒只會咬到嘴唇,
不會咬到耳朵,因為耳朵離牙齒很遠,但牙齒離嘴唇很近。

人的關係也是這樣,親近到一個地步,就一定會發生磨擦。
因為雙方的個性和需要都不完全一樣。例如,兩人一快一慢,
一個花錢一個省錢,教養子女一鬆一嚴;
一方需要幫忙,另一方卻需要休息;
一方想要親密,另一方卻需要空間。

引起夫妻衝突的事,通常是雙方都比較在乎的事。
比如,我有一件舊衣服,你不小心在上面潑了些墨水,
我可能不是很在乎。但如果我身上穿了一件潔白的衣服,
是我母親在我過生日時送給我的禮物,非常珍貴,
如果你不小心潑了墨水,我就會非常心痛,
非常生氣,因為那是我在乎的事。

夫妻間越大的衝突,通常是跟雙方越在乎的事情有關係,
都跟我是不是被愛,是不是受到尊重有關。

現代親密關系的兩難是:

1. 跟你親近我就受傷,不跟你親近我又孤單;

2. 告訴你我真正的心聲與感受,你會離我而去,
但是,如果我無法向你傾訴心聲,我會離你而去。

如果希望關係親密,就一定要借著體驗式的學習,
不斷操練處理衝突的技巧,學會建立安全的情境,
讓兩人都能吐露真正的心聲與感受,處理雙方真正在乎的衝突,
即所謂的“真我衝突”。懂得處理衝突,
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彼此了解,讓親密關系更上一層樓。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很少是與事實的本身有關,
而大部分都與一個人對這個事實的解釋,
對這個事實的角度與看法,和雙方的價值觀有關係。

例如有一對夫妻,妻子在丈夫生日那天送他一個極為名貴的金錶,
然後期盼看到丈夫驚喜的神情,卻沒想到丈夫卻勃然大怒。
妻子大為受傷。原來,妻子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
在她看來,愛一個人就要舍得花錢,買最好的東西給他。
丈夫卻從小家境貧寒,在他看來,
愛一個人就要為她省錢,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被尊重,但我們是否能感受到愛與尊重,
卻與雙方的文化、觀點、角度和價值觀有關。
如果不懂這個道理,丈夫在妻子生日那天,
也按自己的觀點、角度和價值體系,送妻子一件極為便宜的禮物,
可想而知他們之間將產生多大的衝突。

此外,在衝突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對,
是對方的觀點和態度有問題,但殊不知,
我們每個人的經驗世界都是有限的。

比如一對夫妻,有一天丈夫回來晚了,妻子就對先生說,
為什麽總是這麽晚回來?

這句簡單的話就可能引起兩個人之間的戰爭。
先生會埋怨:你為什麽其他六天都不看,只看遲到的這一天?
但是對太太來講,先生的晚歸真的引發了她痛苦的感受,
妻子覺得丈夫回家晚這個痛的感覺是千真萬確的。
但是先生覺得他為要準時回家
所做的努力被漠視的感受也是很真實的。

所以每一次吵架的時候請記得,也許我所看到的是千真萬確,
但是別人所經驗到的,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很可能也是千真萬確的。我們都有錯的可能性!記得這一點,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衝突。

很多時候,在衝突中的夫妻不了解這一點,吵了架,
我們就喜歡去找第三者,第三者可以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
你希望他們能站在你這邊支持你。

但是你會發現,即使有一億人站在你這邊,
說你是對的,他是錯的,這對你們的關系也完全沒有幫助。
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傷害。你贏了理,卻輸了情。
因為到最後,對方還是不會改變,
對方會改變的惟一理由是當對方感受到你的愛。

換句話說,家,不是爭辯到底誰對誰錯的一個地方,
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有了愛,
很多事情就容易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據實證研究發現,90%的夫妻都想努力改變對方。
比如希望對方變得更溫柔、更體貼,變得更勤快,
在工作上更勤奮、更有發展潛力。
但是,他們發現,努力改變的結果,都是一樣:
你要叫對方往東走,對方就偏偏故意往西走。
你越努力改變的結果,是對方越往你不要他去的方向走。

如果要別人能有持久的、發自內心的改變,至少需要兩個條件:

1. 他要能感受到愛
2. 他需要有空間,有改變或不改變的自由。

大多數人受到壓迫時會反彈,很多時候你放棄改變對方,
對方反而慢慢改變。就好像某人放棄了逼我洗碗,
放棄了逼我鋪床,但不知怎的,我就越做越多,越做越好。

在親密關系中,“多未必佳,少能勝多”。
越努力逼自己睡著,越睡不著;
越逼孩子彈鋼琴,他就越無法主動喜歡鋼琴。

在親密關係中,你努力討好別人,
但如果別人感受到壓力,產生了內疚感,
就反而無法主動喜歡你、愛你。

所以,愛的藝術是學會四兩撥千斤,
不是要愛得更努力,而是要愛得更有智慧。

摘自「實用心理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