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有時會說出無意識的傷害語言,⋯⋯

2017031510:44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中國人有個習慣,當期望家人或親密關係給予自己更多愛的時候,通常會習慣用帶著道德譴責的角度來責備對方,試圖通過讓對方心生愧疚然後獲得想要的愛,但是當你試圖讓對方感到愧疚的時候
只會把對方推遠而已。』


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有時會說出無意識的傷害語言,⋯⋯
據統計:父母對孩子說的哪句話最傷人:
『算了,我就當沒養你這個女兒,
以後老了我也不指望你養,我自己過。』

以上的話通常是:當父母有些認為很重要的決定
而子女不願意聽他們的話,若兒女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決定,
然後父母氣急之下就會這樣說,
有時更激烈的會說要跟妳斷絕母女父子關係。

通常子女聽到之後,心裏會很傷感的,
傷感之後還有很生氣,愧疚,被辜負,
委屈,被冤枉等複雜的情緒。

為什麽那麽多父母會喜歡對孩子說這句話?
事實上,這句話裏面的信息是很多的。
每個人除了接受直接語言信息之外還會接受隱含的語言,
隱含的語言就是那些沒有直接表達,
而是隱藏在字面意義背後的信息。

在這句話中事實上表達了幾層意思:

“因為你的問題,所以我老了以後決定自己過;”

“之所以我老了要自己過是因為你是靠不住的,
這裏的靠不住=不孝,沒有擔當,不負責任,自私)”

“你是一個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覺得靠不住的人;”

“所以歸根結底,你是個不孝的人;”

看似是一句自憐自哀的語句所傳遞的隱含信息
每一層都是對對方一種更強烈的指責和否定,
所以會引發聽者很強烈的負面感受。

然而說這話本人的終極動機並不是為了讓對方難受,
這話最核心的目的被自憐自哀,責備層層的掩蓋起來,
讓聽者沒有辦法去感受到這個最深的訴求,
這個訴求是:“那樣說只是想用激將法刺激你,
我希望我們能相處的好一點,其實我很害怕孤單。”

歸根結底最終極的渴望就是——我想要愛。

但在中國,幾乎不會有人這麽表達,中國人有個習慣,
當一方期望生命中親密另一方給予自己更多愛的時候,
通常會習慣用帶著道德譴責的角度來責備對方。

試圖通過讓對方心生愧疚然後獲得想要的愛。
但他們不明白的是當你試圖讓對方感到愧疚的時候
只會把對方推遠而已。

有一個學員C的故事,她本來有一個很幸福的婚姻,
直到發現她的丈夫出軌,那段時間她感覺痛不欲生,
兩個人都對彼此還有很深的感情,經歷了很痛苦焦灼的一個階段,
丈夫徹底離開外遇重新把身心都放回家庭,
她反覆思量最後決定原諒丈夫,不離婚,倆人繼續好好過。
但事情並沒有這麽輕易的解決。倆個人的關系也起伏反覆。

經過出軌事件之後,只要倆人吵架的比較厲害時,
C就會把當時自己知道丈夫出軌時
自己是多麽的心碎多麽痛苦說一次,
告訴他是多麽殘忍的傷害了自己,
每到這時C的丈夫就閉嘴沈默。

甚至後來C的丈夫為C做了很多事,經常起早床下樓去買早餐回來,
又或者會時不時買禮物回來給她,而且平時跟她說話時都賠著小心。
但C說,不知道為什麽,他做的這些我一點感覺都沒有。
如果以前他做這些我會很感動很幸福,這到底是為什麽?

我告訴C,因為你的先生雖然做的這些行為看起來很像愛,
但其實你是有感覺的,他是出於內心的罪惡感在補償你,
而不是來自於從心裏自然流動出來的愛。
而事實上,這種罪惡感是你不斷強化出來的。

你就像個法官一般,不斷的審判他的罪,
他在家裏就像個罪人,試問有那個罪犯敢和審判他的法官靠近呢?

最終你的目的達到了,對方覺得對不起你,他可能會加倍對你好,
但是那種好讓人感覺總有種莫名其妙的悲涼感,
因為終究得到的只是補償而不是愛。

補償的時候親密的感覺就離開了。
甚至有時候當罪惡感太沈重時,我們會無法面對,
最終逃離那個帶給我們愧疚感的人。

愧疚感和親密感在關系中你只能選一個,
這兩種感覺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這種審判別人的習慣很多人都有,
這來自於我們成長過程中養育者對待我們的方式,
整個社會文化不斷對我們的催眠,我們審判家人,
審判自己,審判陌生人,所以你常常會聽到大街上
有人會對素不相識的人指指點點“那孩子真沒家教”,“
哪有這樣當父母的”

好像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掌握了一套世界真理的標準可以去評判別人。
而最要命的是這種審判不僅會碾壓別人還會常常碾壓自己,
事實上,越熱衷於讓別人愧疚的人也越習慣讓自己愧疚。

在中國,無論是父母對孩子,還是對伴侶或者其他人,
人們總以為如果讓對方感覺到羞恥感會讓對方反省自己,
進而讓對方變得更好,大家稱其為“激將法”,
事實上這完全不符合心理學的運作原理,
自我改變是需要力量的,每一次改變都需要
拿出力量破除掉原來舊有的習性,
而罪惡感是最快扼殺力量感的東西。
越去評判或譴責他人事實上就越剝奪了對方改變的力量。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跟沒有達成公司目標的員工
溝通時最常說的話,“Im not to judge you, im to help you.”
(我不是來評判你的,我是來支持你的)

因為德魯克非常清楚,當對方感受到被評判到時候,
改變的力量就喪失了。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真正明白,
當你想要讓一個人變的更好時最不要做的就是讓他有罪疚感,
只要支持他陪伴她就是最強大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這個人也包括你自己。

作者:周梵

更多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