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的為他人承擔也是邊界不清的體現

2017121419:35

圖像裡可能有鞋子
~『過分的為他人承擔也是邊界不清的體現,期待改造別人更是侵犯邊界,幾乎所有的人格障礙都存在自我意識混亂和邊界不清。親密關係中,尊重自己和他人,分清邊界是非常重要的。可惜呀,我們常常把越界當成愛。”』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第一件事:自己的事,
第二件事:別人的事,第三件事:老天的事。

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
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托附他人;別人的事,
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
老天的事,好好配合。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
邀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
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同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很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然而,猶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
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歷不同,
讀得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
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
並尊重這種不同,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面對這種差異,
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你怎麼這麼辦事?”
“你憑什麼這樣對我?”“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 ”

華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
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卻看著心痛,
立刻過去扶起。

其實,善良的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
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
他或她仍然認為那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背著孩子的書包,
早送晚接,風塵僕僕。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
孩子覺得上什麼學校是自己的事,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
嫁給誰,娶誰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
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
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
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
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
仍然覺得“你的考試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
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在華人世界中,關乎高考志願、戀愛婚姻這樣的大事,
也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是三姑六婆的事,
那份關切似乎全是他們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幫助,
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
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
而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
把孩子的戀人當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
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
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
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
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
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不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
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不知何時才是盡頭。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
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
讓界限感清晰起來。

邊界意識的理解和延伸就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自己。
所以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
相互尊重就是邊界意識的良好體現。

過分的為他人承擔也是邊界不清的體現,
期待改造別人更是侵犯邊界,
幾乎所有的人格障礙都存在自我意識混亂和邊界不清。
親密關係中,尊重自己和他人,分清邊界是非常重要的。
可惜呀,我們常常把越界當成愛。”

海靈格的家族系統排列的確揭示出了一個大大的真理:

家族之中,我們去替別人承擔原本是屬於別人的沉重的命運,
這樣子做,既降低了別人的尊嚴,也消解了別人的力量,
同時使自己的人生背負了很沉重的負擔,雖然這裡面的別人,
就是我們的親人,但就算是至親的人和我們自己之間,
也是屬於兩個邊界裡的不同的獨立的人格,我們潛意識裡面,
因為對親人的愛,而超越了和他們人格之間的邊界,
去試圖為他們承擔些什麼。

我們從來都不知道,那些被別人企圖承擔他們的命運的人,
並不願意有人來承接或者干涉他們那獨特的命運。
這樣的結果總是出乎僭越者的意料,
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他內心的那份愛的真諦究竟是什麼。
新的畫面,將會顛覆他內心習慣性的僭越別人命運的習性。

你要去問問那些過度地為孩子付出的家長,
你問過你的孩子嗎?他們願意你這麼辛苦的付出嗎?
家長可能會非常的奇怪,難道孩子還不高興我這麼的付出嗎?
好吧,這就是個問題,你可以先去問問看,也許孩子會說,
媽媽,你多去做點你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會更加輕鬆。

孩子的學習、事業、婚姻問題,都將是他一個人得去面對,
去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的,如果不是有足夠的張狂,
我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去決定另外一個生命的命運,
哪怕他是自己的孩子。我們能夠做到的,只是在他的後面,
能夠提供一些鼓勵陪伴就好,
最多可以根據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提供一些建議,
至於他採納不採納,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得了的。
僅此而已。

我們的父母,也許一生都很不幸福,
我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回報在行動裡。
但不知道有人想過沒有,父母的一生的沉重的命運背後,
是他的原生家庭背後那麼強大的力量運作的結果。

父母不聽你的,在傷害他的身體或者經濟或者精力,
那也是他必然要面對的課題,是的,作為孩子,
我們也疼愛憐惜父母的一切,說出這些字眼的時候,
孩子已經僭越了孩子的角色,而試圖成為父母的父母了,
所以會非常地著急。

但是,跳開你是他的孩子這個角度去看問題,
沒有你,父母照樣會那樣子去走過他的人生足跡,
賭博,坐牢,疾病,癌症,婚姻的失敗,孤獨……
在那些的背後,是父母的原生家庭所造就的那一切,
我們是無力改變的,當我們想要改變父母的命運的時候,
僭越就已經發生。

尊重父母,就意味著尊重父母的命運,
當我們能夠放下的時候,父母也能夠獲得,
由於我們的放下,而必須由自己看得更清楚
那一份自己必須去面對的東西。這句話也相當於是在說,
父母其實也需要成長,這個成長也是終身的。

而子女在試圖介入父母的命運的那一刻,
就已經在剝奪和削弱父母成長的力量和機會。
孩子心理的出發點就顯得狂妄,過分看重自己能力,
以為父母的有些東西是自己可以控制和改變的,
事實上,你改變不了什麼,而只會把自己的人生幸福搭進去,
讓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也跟著遭殃。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可能是心甘情願地,
默許你為他們付出這麼多,甚至是有意識地
需要你成為他們的父母的角色來照顧他們,
無條件地遷就他們。

但是,如果做一個家庭系統排列,就會很清晰地知道,
父母的代表們(實際也是理性層次上的父母)
並不真正願意你為他們的人生搭上這麼多。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即便不做排列,
父母能夠經由某種途徑,頭腦能夠清楚之後,
父母也是不願意孩子和自己的角色反過來了。

只是可惜,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的文化中,
清醒的父母不多。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父母和孩子之間,
一直就不願意分離。所以,彼此過分承擔,彼此過分付出,
又以彼此付出和承擔的時間太長,精力過大,
而成為彼此束縛和對對方有所要求為回報。

我們的文化非常地鼓勵這一點,所以,邊界不清晰,
彼此僭越彼此的人生,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民族潛意識。
在我們的心理治療中,目標之一,就是清晰個人各自的邊界,
自己去承擔自己的人生命運。

摘自『甲子之心』部落格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和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