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一種關係,讓你覺得你無論如何都離不開的時候

2020040913:16

圖像裡可能有夜晚和文字
~『當某一種關係,讓你覺得你無論如何都離不開的時候,這個關係就有點危險了,它會不知不覺地變質,因為這個你覺得不能離開的關係,會讓你心生恐懼,然後這個恐懼會驅使你去抓取,去控制,去證明。』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
有義務為我們做任何事
哪怕他是我們最親近的人。

因著一個叫阿母、妻子,叫丈夫,叫兒女
叫好朋友的所謂的身份腳色就可以理所當然一直索取?

因為這個身份角色,這個叫責任義務的概念,
而泯滅了我與他的界限,
把索取變成了應該?

你有想過嗎?他們心甘情願嗎?
在這段關係中,我們是互相滋養,
還是一方無度索取,另一方苦不堪言?

進入任何關係之前,
確認自己有沒有享受單獨的能力,
你可以不依賴/執著任何一種關係的能力,

單獨,是成熟的代價。
這對於那些已嘗到自由滋味的人來說;
單獨,是極高的享受。
這對於那些真正明白人生而孤獨的人來說。
可以享受任何關係的滋養,
但依然可以享受孤獨。

一個人,只有能在單獨中卓然而立,
才能有無私付出的能力,否則,所有的付出,
都隱含和夾雜著抓取與控制。
未提供相片說明。

當某一種關係,
讓你覺得你無論如何都離不開的時候,
這個關係就有點危險了,
它會不知不覺地變質,
因為這個你覺得不能離開的關係,
會讓你心生恐懼,然後這個恐懼,
會驅使你去抓取,去控制,去證明。

我們可以試著去檢視,
我們最為珍視的關係,
我們有離開這個關係,
自己也依然能勇敢面對生活的能力嗎?
如果沒有,那這段關係,
一定隱藏著強大的抓取與控制。

當一段關係被抓緊,被有形或無形地控制,
那這段關係遲早或已經變質了。
被抓取控制的一方,已然深受折磨。
也或許,在這段關係中,
我們互相在抓取與控制,
最後把你認為的愛情文藝片演成
共生相殺的恐怖片。

當人還活在小我層次,
我們為這段關係付出,做事,
並非因為我們自然的天性,
並非因為我們深層的願意,分享,
而是因為我們期待著對方,
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回報我們。

未提供相片說明。

一旦對方沒有回報,
或者沒有按我們預期的方式回報,
我們就會感到失落,痛苦,
進而產生更強大的抓取與控制,
甚至營造出一個「受害者」角色出來。

在與我們身邊人的關係中,我們所做的,
是否隱含著我們所希望的回報?
是否可以不求回報?
是否可以即便隱藏了回報,
但對方沒有回報或沒有按我們所預期的回報,
而我們依然可以不縈於懷?

我們當然可以停止我們的付出,
但我們是否可以不抱怨,
不強制要求對方回報?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與任何情境無關,
而進入一段關係的目的是:
幫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
你的關係人絕不是你的愛與幸福的來源,
他只是在你的生活中只是扮演了二個角色:
一面鏡子,一位老師,幫助你找回一個人
可以單獨活在世界上的能力

一個真正能享受單獨、獨處的人不會抗拒人際關係,
相反地他們重視的是, 相處的”方式”,
他們不會太在乎並評斷與他相處的對象
是否活在小我的世界觀 ,
他只是作為一個臨在的空間與之同在。

也因此清醒的人不會糾纏所謂的”關係”
即便有血緣關係,他們只重視此刻該如何與你互動,
所以他們不會 ”攀緣”,
同時他們也不會在與他人互動前
打量對方在外在形式的成就與各種社會身份地位
貼上各種標籤來衡量是否要與之互動的依準。
未提供相片說明。

一但我們在對方身上貼上有別於我們的心理思維
產生某種先入為主的角色扮演時,
真誠的人際互動就會開始變得虛假不實。

因此就某種層面來說
所謂的獨處 並非外在層面產生的孤寂,
而是處於人際之中仍是獨立、單獨的狀態,
因為他並不會在人際關係中
失去獨立單獨的本質。

所以一個真正健康的覺醒者,
其實什麼人都可以互動,
所以耶穌與妓女罪人為友
但他並沒有與之同流 ,
相反的是在機會產生時適當的給予提醒與勸誘。
因為每個人都有覺醒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