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一個人的地老天荒

2021030919:57
可能是 1 人的插圖書籍插畫--《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沐森
@ 張愛玲:一個人的地老天荒
張愛玲
不傾國不傾城,卻以絕世的才華
驚艷了時光,顛倒了眾生。
有幾個人能如她那般,素手執筆,寫出萬千風流,說出人間悲喜。
也沒有幾個人如她那般,為愛癡狂,愛的天昏地暗,愛的刻骨銘心。
特立獨行的女子,對這萬千世界,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混亂的世界裡,任自己形影單只。遙遠的路上,獨自來去,無畏流言。
少有的唯美主義者,無論對於生活還是愛情,都追尋著極致的美麗。
這便是張愛玲。
肆意決絕,才不負人間旅程。
-
出生於名門之家,但這樣的背景,卻未能帶給她安穩平靜的人生。
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長女,母親是南京黃軍門的女兒
坐擁父輩們留下的富貴,張家後人很難拋開養尊處優的生活習慣,面對外界的風起雲湧,他們依舊不思進取,坐吃山空。
張愛玲到底是天生的才女,即使在生活奢靡的家庭環境下,還是選擇了簡單和寂靜。
不願意宣傳自己的顯赫家室,只喜歡山空夜靜,月白風清。
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注定讓她成為清冷孤傲的文人。
即使家庭環境生活奢靡,終究是書香門第,藏書不少。為張愛玲與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世事如此,繁華過後,便是蕭索。
-可能是一或多人的插圖
八歲以前的張愛玲,在天津生活的無憂無慮,彷彿童話。但是八歲以後,生活的巨大轉變,塑造了她性格中的倔強和清冷。
八歲那年,他們家搬回了上海。
十里洋場,收藏了張愛玲的年華和故事。
張愛玲的父親是典型的放蕩遺少,結識酒肉朋友,花天酒地,引起接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的母親強烈不滿,為表示抗議,他們最後協議離婚,並決意出了國。
父親糜爛墮落如往常,母親去了法國,後母入住家庭。
突然之間,人間不再是從前的模樣。張愛玲不覺得有什麼傷心,敏感的女子,生活讓她變得冷漠。
灰色的歲月帶來的陰影,伴隨了終身。
所以我們看到的張愛玲,總是喜歡在自己的世界裡聽風看雨,盡量讓自己遠離塵囂,不願與外界握手言和。
她始終在心底安靜的養花種草。
無奈的是,儘管張愛玲盡量與後母保持禮貌。但心底的隔閡還是越來越深。父親也總是不論是非,一味指責她。
孤傲如她,想到了逃走,想要自由。哪怕風雨飄零,哪怕孤苦無依。
終於逃離了這個曾經顯赫的家族,奔向了母親的家。
然而張愛玲發現母親的窘境超乎她的想像。
母親的古董越賣越少,又要張羅張愛玲讀書的費用,過日子自然精打細算。從來沒做過家事,沒搭過公交車的張愛玲,一切都需從頭學起。母親和姑姑教她怎樣過不再有人服侍的生活:包括洗衣服,做飯,買菜,搭公交車,省錢……
不久後,母親提出來這些問題。母親說,如果她打算早早嫁人,那就不必讀書,用學費來裝扮自己。如果還想繼續讀書,就沒有餘錢兼顧到衣裳上。
-
張愛玲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讀書。
香港大學的三年時光,讓她的天性自由地發展,她渴望的無拘無束,終於可以盡情體會。
亂世總是讓人萍踪不定。
在香港大學學習的第三年,戰爭尾隨而至,張愛玲又回到了上海,住在了姑姑家。
曠世的才女,注定在這個城市留下屬於自己的篇章。
她就在這裡,抱著對這個時代的嘲諷和戲謔,對生命的眷戀和哀懷
描述了亂世的蒼涼,人性的張揚。
滄海桑田,紅塵世事,張愛玲始終是自己的風景。
那年那月,張愛玲的兩篇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叩開了上海文壇的大門。
《傾城之戀》《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等作品的連續發展
張愛玲,以很快的速度,讓沉悶的上海文壇為之震動。
破繭成蝶,只需剎那。
-
可能是站立的插圖
明月風清,年華正好。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
張愛玲是曠世的才女,卻也是尋常的女子。她幻想在紅塵路途遇見那個人,傾心相愛,生死相依。
那個叫做胡蘭成的男子,驚訝於她的才華,周轉曲折,還是見到了不喜見人的張愛玲。
周旋於女人的胡蘭成,應對涉世未深的張愛玲自然是得心應手。見慣了社交場上的風月女子,張愛玲的書卷氣竟顯得難能可貴
他喜歡她身上冷傲和清冷的氣質,以及貴族小姐與生俱來的矜持和溫婉。
她喜歡他的文采風流和溫文爾雅。
胡蘭成於張愛玲,是從未見過的風景。
他們的相遇,是定數,亦是劫數。
-
不久之後,張愛玲將胡蘭成視為了知己,她固執的認為胡蘭成是最懂她的,她珍惜這份情誼。
所以即使低到塵埃裡又如何,心裡是歡喜的,在塵埃里便能開出花來。
正是這般的肆意決絕,愛情落幕之時,幾近枯萎,從生命到才華。
華麗與荒涼,僅在一念之間。
這場愛情,從開始就是不公平的。她只看到小樓明月,他卻已歷盡滄海桑田。
情竇初開的張愛玲不明白,愛情裡還有這麼多的波詭雲譎。即使她妙筆生花,冷傲孤絕。
胡蘭成的自私和無恥,被他溫文爾雅的外表掩蓋著,不著痕跡。
張愛玲雖聰慧,但是愛情的喜悅還是讓她少了判斷力。
在張愛玲最美的年華里,他們相愛了。儘管,她知道他的底細,亦知道他是有婦之夫。性情簡單的她不在乎。
談藝論文,品茗醉眠,是他們最喜歡的事。
小說銷路極好的她,並不需要胡蘭成養她,但她還是不拒絕用胡蘭成的錢,她說,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花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試驗。
她既可以睥睨天下,也想要小鳥依人。
胡蘭成離婚了,他們結婚了。
-可能是站立的插圖
好景不長,朝秦暮楚的男子總是眷戀外面的柳綠花紅。
抗戰結束後,胡蘭成不得不四處逃難。從醫院的年輕護士,到友人家中風韻猶存的姨太太。
對他來說,愛情只是你情我願的風月,所有女子,都只有那片刻的溫存。
儘管胡蘭成背棄了誓言,張愛玲還是在他逃亡的時候還是多次盡力相助,寄錢給他。
對於這段感情,她終究是存了最後的寬容。
多情的胡蘭成最終還是讓張愛玲黯然離去,他不如她這般為愛癡狂。
張愛玲給胡蘭成寄去了絕情信,徹底斷了​​這場情緣。
她向來如此,恩怨分明,不拖泥帶水。
愛的徹底,也斷的利落。她是聰明的女子,既阻止了自己的心千瘡百孔,亦沒有在愛情荒野裡患得患失。
她永遠是這樣,決絕而冷漠。
悲情,落地成霜。
她還是那個傲世才絕的女子。
-
我們有很多理由熱愛生命,卻也有很多理由厭倦人間。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願意把自己灌醉,也不想看這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但是印像中的張愛玲,卻始終以清冷的眼神,望著世界,走過人潮,穿過歲月。
因為胡蘭成的關係,張愛玲在上海的歲月越來越艱難
外有輿論的壓力,內有婚戀的絕望。她幾乎無力承受。
此時,張愛玲的家庭已經很少與她聯繫,弟弟張子靜來看過她,卻也少言寡語,母親海外流走,音訊渺茫,多年不相往來的父親,更是情況窘迫。
張愛玲只能獨自悲歡,她也不願別人多過問。
時代變遷的碾壓,讓她盡量在這亂世中處變不驚。
她說,在太平世界裡,她彷彿寄人籬下。因為她的性情讓她不願意隨波逐流。
悄然離開,從香港到美國,開始她的流浪。
張愛玲和賴雅的相遇,無關浪漫,甚至沒有多少歡喜。
僅僅因為恰好遇見,恰好適合。
-
已近暮年的賴雅,對她熱情關心,給了她恰到好處的安穩。
後來的若干年,他們彼此扶持,輾轉流離。
賴雅病逝,她開始了漫長的幽居生活。
她遺忘世界,亦被世界所遺忘。
她引以為自豪的寫作卻遭遇毀滅性打擊。一部部作品寫出來,一部部被出版社拒絕,為此張愛玲不知流下了多少羞恨交加的眼淚。絕望之中她只好為香港電影公司寫劇本以謀生,她終於發現,她並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紅”的天才。
其實,20世紀40年代她在兩年內從一個因戰爭輟學的大學生一躍而成為上海最有名的作家,是與上海“孤島”時期的特殊形勢分不開的。藝術和人生的“傳奇”,並不能到處複製。
在張愛玲的性格中,有一種寒意沁人的真正的冷。
遺世獨立的她,不允許別人闖入她的世界。
她愛這獨自的寂靜悠然。
曾經流光溢彩的年華,曾經風華絕代的歲月,都隨著她愛情的枯萎漸漸凋零。
她不悲不喜,即使沉默不語
但內心的芳草田園,春花秋月,只屬於她,也只有她明白。
一個人的似水流年
一個人的地老天荒
...
文摘|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