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談戀愛 爸媽如何不擔心!
- 2008-04
- 康健雜誌113期
- 作者:吳若女
回程比預計時間早一個多小時,回到家門口看到一雙陌生的女用鞋。當志剛還在猶豫是否該推門而入時,太太已迫不及待掏出鑰匙衝進去。
只見兒子和他的女同學從書本抬起頭來,愕然地看著從外頭衝進來的爸爸媽媽,還聽到驚慌失措的媽媽語無倫次的說:「去去去,去外面麥當勞唸書,這裡不適合你們兩個人一起唸書。」
兒子一臉茫然,太太嘴裡沒有明說,但志剛心裡明白兩個人的擔心是一樣的,兩個青春期的孩子獨處一室,難保不發生什麼事?
***
這也是許多為人父母心中的擔憂,當孩子慢慢長大,進入青春期轉大人,開始接觸甚至結交異性朋友時,常常不知如何是好?是該禁止還是不要太多干涉?用什麼態度面對,對孩子與親子關係都比較好?
發展不同的人際關係
也許可以從孩子的發展階段看起。
當孩子身體開始產生變化,大約是在小學五、六年級,兒子的初次夢遺,女兒的初經,代表他們已進入前青春期。
生理上的變化,讓他們強烈意識到自己的性別,也對性充滿好奇,渴望了解異性,希望知道如何與自己不同性別的人來往相處,懷疑自己是否具有吸引力?
心理上,青春期的孩子也開始探索自我是誰?想成為什麼人?愈來愈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同時,也不再那麼依賴父母,慢慢從家人轉向同學朋友,學習發展不同的關係。
前嘉義協同中學老師、也是國民健康局兩性教育講師的《校園雜誌》主編朱惠慈解釋,如果了解孩子已進入不同階段,就比較能夠釋懷孩子的轉變,知道該如何轉換自己的角色和態度,給予適當的教導。
她也建議,既然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階段,與其禁止、擔心,不如給孩子一個清楚的高度。但很多父母正好相反,只是擔心緊張,不斷發生磨擦衝突,卻沒辦法給他們重要的引導。
比如說,告訴孩子交朋友都會經歷不同的階段。人類學家的研究,人在發展人際關係時會經歷無性別期(幼兒)、同性群友(學童)、同性密友+異性群友(青少年)和異性密友期等階段。
一般來說,小學都處於同性群友期,而青春期則漸漸進入同性密友和異性群友這兩個階段。他們渴望有推心置腹的同性好友,也喜歡有一群異性朋友。但被社會資訊過度強調愛情與情欲所影響,很多孩子誤以為對異性的欣賞與好感就是愛情,掉入分辨不清的泥淖中。
因此,如果父母能有健康的態度在先,知道孩子有不同交友階段與需要,不會一味認定孩子一有異性朋友就是在談戀愛,才能幫助孩子也進一步釐清自己的觀念與感覺。
父母可鼓勵孩子跟異性保持朋友關係,甚至從中了解自己比較適合哪種類型的人,有助將來擇偶時的選擇。
回到自己的青春期
另一個貼近孩子的做法是,回到自己的青春期,回想自己十七、八歲,甚至更早的十二、三歲,心裡在想什麼?感覺又是什麼?希望父母怎麼對待自己?台北市敦化國中輔導室主任吳佳鴻解釋,如果能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比較能同理孩子現在的心情。
比如說,自己也曾經很在意外表,希望能吸引別人的目光,希望自己受人喜愛,對異性充滿好奇。再如,在長大的過程中,也不喜歡父母翻閱自己的私人信件、日記或不斷查勤,覺得不被尊重和信任,會有一種強烈的厭惡感和反抗心。也許父母親當大人都太久了,忘了年少時的青澀尷尬與狂飆不羈,只想趕快保護孩子。
如果孩子與異性交往還是讓自己緊張焦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黃春偉也建議,不妨先問問自己,是什麼讓自己這麼不安?是什麼讓自己跟孩子發生激烈的衝突?
他解釋,每個人都有早期關係,會影響我們現在的行為與反應,像原生家庭父母間的互動以及對待自己的方法,而這又會影響自己面對孩子現在的親密關係。
比如說,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禁止自己跟異性接觸,要到大學畢業擇偶才能交往,因此現在對孩子也比照辦理,沒想到現在環境已大大不同。或是自己曾有不好的交往經驗,因此非常保護孩子,希望排除任何傷害。
何時該說yes,何時該說no
現在的環境的確跟從前不同,男女接觸比以前頻繁且自然。
有二十幾年輔導經驗的吳佳鴻主任從自身經驗舉例說,過去她長大的環境是男女授受不親。但現在的孩子從幼稚園就開始男女合班,接觸機會很多很自然,不像從前是過度壓抑,對異性茫然無知,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
但另一方面,現在各式資訊發達,特別是性觀念的開放,讓父母擔心孩子是否會過早有肌膚之親。
長年從事兩性教育的朱惠慈建議,除了要告訴孩子上述交朋友的階段差異,也要教孩子立界線。
她自己就常引用動物學家毛里斯所發展的「親密十二個階段」來告訴年輕的孩子,何時該說yes,何時該說no。
階段1~3就是一般的社交活動,4~6是自然的情感表達。7~9就是親密的愛撫,會引起生理反應。而10~12就是廣義的性行為。父母應清楚告訴孩子,這個階段的異性交往最多就是到第6階段的摟摟腰和牽手。
她也建議父母,有機會可以跟孩子討論不同的親密程度會給他什麼感覺?自己能接受的底線在哪裡?哪些部位是不可侵犯的?尤其是女孩子,要讓她知道安全底線在哪裡?教會女兒保護自己,也教會兒子學習尊重及保護女孩子,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男子漢。
陪伴與愛最重要
除了教,孩子還需要陪伴。
負責兒童青少年科的臨床心理師黃春偉建議,青春期的孩子除了教導,還需要陪伴,父母要慢慢轉換自己的角色,從全然的教導,加入陪伴的成分,孩子愈大愈需要陪伴,而不是說教。
他也強調,跟孩子的溝通,「聽」和「說」一樣重要,很多父母花了很多時間說,卻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如果願意多花一點時間聆聽,就會多了解和同理孩子所碰到的環境與次文化,不會害怕自己是否落伍了,不敢開口關心或管教孩子。
如果不知道怎麼開始,不妨從談話時間做起,不要急著遽下評斷,對孩子說教,而是一半時間聽孩子說,一半時間自己說,就會發現有很大的不同。而父母的愛,其實就是最好的支持與陪伴。
許多青少年專家都發現,家庭溫暖不夠,父母疏於照顧與關心的孩子較容易依賴愛情,試圖從兩性關係得到溫暖與慰藉。如果發現孩子有此傾向,不妨多跟孩子相處與接觸,多些言語上的鼓勵與肯定,也多些肢體上的接觸,抱抱他們,給他們溫暖,轉移對異性的依賴。
最後,常年接觸國中生家長的吳佳鴻主任也建議,當父母碰到狀況無法處理時,不妨和學校輔導室連絡,尋求協助,有第三者的轉圜,能避免親子直接衝突,尋求不同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一些成長團體或學校的媽媽成長班也很值得參加,和其他父母分享經驗,也可以紓緩自身的壓力和焦慮,知道如何與青澀的青少年共舞。
毛里斯的親密十二階段
〈01〉眼望全身
〈02〉互相注視
〈03〉聲音傳遞
〈04〉牽手
〈05〉摟肩
〈06〉摟腰
〈07〉臉的接觸,包括接吻
〈08〉手和頭的接觸
〈09〉手和身體的接觸
〈10〉口到胸的接觸
〈11〉手和性器官的接觸
〈12〉性交
推薦網站:哇咧星樂園 www.walei.tw
推薦書籍:
《開始約會吧!》,魯卡杜.摩爾根,校園出版社
《About愛情學問》,彭懷真,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