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謝謝你,聽我說(下)
正由於個人切身經驗付之闕如,
我們才會持續以錯誤觀念來處理失落,
也因此無法讓傷心事件真正了結。⋯⋯
因此,我們會訴諸理智來處理情緒上的痛苦,
絲毫不令人意外,因為我們每天都在依賴腦袋,
實在用得太習慣了。
根據我們在療傷講座上做的非正式調查,
傷心人失去摯愛之後,他們所聽到的旁人建議,
有五分之四的旁人都在暗示當事人不應該處理當下的感受,
而要訴諸理性。
研究人員分析了傷心人在摯愛過世不久後會聽到的話,
大致簡單分成兩大類:
一、對傷心人有實質幫助的話;
二、對傷心人沒有幫助的話。
沒有幫助的話都是出自善意、但一定「訴諸理性」,
不然就是提供很困難或危險的建議,很難照辦,例如:
幸好你還有另外一個兒子,要心懷感激。
生活還是得繼續。
他現在已經到更美好的地方去了。
所有事情總會過去。
她的人生已經無憾。
下一個會更好。
上帝絕對不會把你承受不了的東西給你。
你有他陪伴這麼久,已經要心懷感激了。
以上這些話都是傷心人會聽到的。
傷心人正經歷強烈的情緒折磨,而這些話卻都是理性的,
所以相當不恰當。
離婚和其他重大情緒失落也一樣,
出於善意的朋友常會說出這類沒有幫助的話。
我只想要你聽我說
下面這個例子跟死亡或離婚都無關,但也同樣說明了:
我們自然、正常地表露情感時,別人的回應通常是錯的。
有位朋友開派對,
她十幾歲的女兒瑪莉邀請了三位最要好的朋友。
派對快要開始時,電話鈴響了好幾次,
這三位好朋友竟不約而同來電說不克出席。
瑪莉非常難過,她去找媽媽說這件事,
媽媽安慰她:「不要難過,還有很多很棒的人會來一起同樂。」
又來了,別人一定會叫你不要有你現在這種感受,
因為傷心、痛苦或負面的情緒是不好的,
你必須找個比較能令人接受的情緒、一個比較正面的情緒。
幸好,這家人有位好友,剛好在場。
瑪莉決定再試試,找個人聽她吐露心情。
她告訴這位朋友來龍去脈,他仔細聆聽,
然後回應說:「哎喲,妳一定失望透了。」
「沒錯,」她邊說邊啜泣。
他給她一個抱抱,她很感激他的傾聽,擦乾淚水之後,
她全心享受這場派對,
因為她的情緒已經被聽到、被接收到。
傷心人想要被聽到、需要被聽到,而不是被修補。
以上這個真實故事中,那位朋友並沒有修補什麼東西,
他只是聆聽瑪莉想傳達的情緒,
瑪莉需要的就是這樣而已,
然後她就可以做出理智的決定,盡情享受這個夜晚,
即使這個夜晚與她最初所想像並不一樣。
某個程度來說,有效的療傷就是傷心被聽到罷了。
別要我轉移注意力,讓我談
從別人談論死亡的方式(或乾脆不談論死亡),
可以看出他們企圖轉移注意力。
事實上,人們甚至會極端到避免談論死亡,
以致有些人甚至無法把「死」這個字說出口,
而改用其他字眼,例如:
她過世了。
他安息了。
爸爸走了。
我們失去了媽媽。
想想看,對於想得到真實答案的幼童來說,
以下的對話聽起來會如何。
阿公怎麼了?
阿公睡著了。
這個小孩看著躺在棺木裡的阿公,
心裡一定知道這個答案隱隱約約有哪裡不對勁,
他感到很疑惑,但是又以為自己聽到的答案真實無誤。
睡覺想必有兩種,所以接下來半年,他一定很害怕去睡覺。
一般來說,與小孩談論死亡時,最好避免用比喻的方式。
正在發育的小腦袋不見得有能力,
把現實情況跟比喻的圖像串連起來。
傷心不是憂鬱
我們的看法會決定我們的感受。
如果看法有誤,就容易產生不該有的感受。
其中傷心一詞就是個好例子,
常常被不精確、容易搞混的字眼給取代。
失落發生時,人會感到傷心,
傷心是伴隨失落而出現的人類自然情緒。
傷心是失落發生時一個正常且自然的反應,
既不是生理病態,也不是人格異常。
如果傷心的定義不正確,傷心人就會不自覺地受到阻礙,
無法依照正常的情緒抒發順序以及行動,踏上療癒之路。
壓力、過勞、緊張、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注意力缺乏是幾個常貼在傷心上面的錯誤標籤,
這幾個字眼如果用對,都各有其意義和價值,
但是如果用錯的話就很危險,會把整件事情引導到不對的方向去。
說到傷心時,
最常被誤用、誤解的字眼大概就是「憂鬱」(depression),
就是因為這個字被誤用,
才會造成現在大量依賴藥物來治療傷心的局面。
簡單說明一下。
在臨床診斷上,
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給憂鬱症下的定義,
部分症狀跟傷心人遭逢死亡、離婚之後會有的症狀一樣。
傷心人使用「憂鬱」這個詞的時候,
通常是指「情緒或元氣陷入低落」。
好比說,某人結髮四十年的配偶過世了,
這時他元氣低落,難道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嗎?
這位傷心人正在努力適應痛苦又困惑的新現實,
難道他不該情緒低落一下嗎?
當然沒問題,但很多人受到制約,
會想著尋求醫藥治療來解決非醫藥問題,這樣做很危險。
用心理藥物來治療傷心,
會把正常且自然的反應給隱藏起來,
一旦埋藏起來,日後就很難重新再挖掘出這些感受。
從療癒的角度來看,藥物治療屬於短期的能量紓解方式,
沒錯,藥物可以緩解、轉移注意力,某些情況下,
人可以利用低劑量的情緒轉換藥物來獲得短期的好處,
但有個危險,這類治療方式往往會出現快樂幻覺,
而這種幻覺可能會造成長期依賴藥物的後遺症。
你可能接受專業人士的建議,
開始用藥物治療來處理失落,但別忘了,
他們也同樣曾被教導要用一些實質的東西來處理情緒。
「不要難過,喝些牛奶、吃點餅乾,你就會感覺好一點」,
所以「不要難過,吃點藥,你就會感覺好一點」
就很理所當然。請小心。
的確,在這種脆弱的時刻,你可能很難做出理智的決定。
建議你努力承受自然湧現的痛苦,
試試這本書所提的療癒方法。
如果你還是覺得太困難,到時再用藥物也不遲。
這並不是在鼓吹承受痛苦,
如果有比較輕鬆、簡單的方法,我一定會告訴你。
傷心是痛苦的,本來就是如此,但比起其他方法,
用自然的方式來對付傷心,可以換來比較長期的效益。
本文摘錄自:
《一個人的療癒: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