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安藤忠雄

2014030716:21






安藤忠雄(Tadao Ando)

出身貧困、高工畢業的安藤忠雄;他自學建築,54歲榮獲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肯定;他的奮鬥歷程,就是一條追尋夢想之路。

「在日本的菁英教育社會裡,我是個走不同路的人,」⋯⋯

從興趣中找到夢想

在日本這個學歷至上的國家,大多數人直到上大學,才有機會摸索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尋找可能的夢想。

但是,安藤忠雄不然。

1941年,安藤忠雄在大阪出生,從小由外公外婆養大。後來,外公過世,安藤忠雄與外婆必須獨立生活。因此,當外婆開了雜貨店,他就幫忙顧店。每當鄰家的木匠帶著設計圖出入,不僅會跟他玩,也會教他削木頭。懵懂之間,安藤忠雄覺得很喜歡用木頭做東西的感覺。

13歲時,安藤忠雄與鄰家的木匠合作增建家裡的二樓。當他在幽暗的長屋開了一個天窗,第一次,他體驗到自然光線的魅力,小小心靈中,愛上建築。

隔年,當鄰家有個失怙少年需要地方住,安藤忠雄自己設計施工,為少年蓋了一個7坪大的加蓋小屋。第一次,他興起自己的夢想:從事建築業。

發現夢想並不容易;但是,該如何去做,努力實現夢想,卻是大的挑戰。

國中畢業後,安藤忠雄遇到第一個夢想的阻礙。當他決定進木工工廠工作時,卻慘遭家人反對。

於是,他轉念高工機械科,從此走上自學之路。課餘,他勤跑學校的設計教室,閒暇時就搭電車到京都、奈良等地,親身參觀日本傳統建築,從中了解何謂建築。

後來,他聽說打拳擊可以拿工作簽證出國比賽;為了出國看建築,他只花了兩個多月練習就拿到職業拳擊賽執照,如願的,隻身到曼谷比賽。

孤獨一人,也要讓夢想開花

高工畢業了,安藤忠雄渴望進大學念建築。這一次,雖然家人並未反對,但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下,他必須放棄念大學建築系的正規管道。

他清楚地知道夢想只有一個,但是,邁向夢想的道路卻有很多途徑。

「所以,我決定,好!我一個人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因此,一個人走上這條孤獨的道路。」安藤忠雄在演講中比喻,「康莊大道上綻放許多花朵,但是,我一個人卻走著這條大家都看不見的路;於是,我對自己說,我要讓這條路也能開花結果。」

於是,他透過工作與讀書,繼續自學建築。

他先到室內設計公司擔任助手、後來協助大阪市立大學教授進行商店街調查與開發;不工作時,他就讀書。有一次,他在一個舊書攤看到《柯布(柯比意,Le Corbusier)作品全集》時,心中震撼不已,於是,他每天都到舊書攤報到,甚至央求書店老闆暫先保存該書,等他存夠錢,就會把書買下。「再怎麼沒錢吃飯,我都要讀書,」他說。

後來,他終於買了書,隨後天天研究柯布的設計圖。有一整年,他甚至一早讀書直到凌晨3點鐘,就這樣,將建築系教科書研讀完畢。

「一個人要成功有兩個條件:意志力和熱情,」安藤忠雄說。

旅行,成就了建築家

刻苦自學只是實現夢想的初體驗,後面還有不屈不撓的奮鬥歷程。

24歲時,日本開放出國觀光的第二年,安藤忠雄就是無法壓抑想用敏銳的五官與身體來感受空間的好奇心。於是,他存了微薄的旅費,從搭貨輪開始,踏上一個人對建築的摸索之路。經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然後從北歐進入中歐、南歐、直到印度。

當他目睹廣大的海平面,與在西伯利亞鐵路上連續5天看著窗外一望無際的濕地草原,他比建築系學生更直接體驗何謂「水平」;當他在希臘仰望巴特農神殿時,他親身體會何謂「垂直」。

透過旅行,全世界的建築鉅作都跳出教科書,成為他的老師。

回日本之後,他勇奪一項大阪城公園設施設計的競圖,似乎,旅行,已隱隱造就了一位建築家。

隔年,他再度以旅行摸索建築。回國之後,他毅然開設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決心以建築為本業,養活自己與家人。

沒想到,他周遭的人都說:「你沒受過正規的教育,怎麼能成為一個建築家?」

在日本菁英主義的環境下,這些質疑的確為真;但是,安藤忠雄追尋建築夢的熱情與意志力卻更為深刻。

有一就會有十

他深信一句日本諺語:「只要有一,就會有十」。

開業初期幾乎毫無案子上門,於是,任何親友介紹的案子,儘管再微不足道,他都懷著感恩之心去做。

沒有案子的時候,他讀書,或是到戶外空地設身處地思考,如果是他自己的案子,他會怎麼做。藉此鍛鍊思考能力。

他鍥而不捨,就是不放棄。

他曾向大阪市政府提案,希望把屋頂全部綠化。結果,市政府毫不理睬。但是,他仍不斷加入新的創意,持續提案3、4次,最後,大阪市政府很困擾,甚至威脅他:「安藤先生,你以後再帶這種提案來,我們要逮捕你喔!」

為了將想法實踐,他的提案儘管屢戰屢敗,他就是從不放棄。

後來,對環境、綠能也很關注的京瓷公司(Kyocera)看到他的提案,覺得很有趣,終於加以採用。

這個成功讓安藤忠雄更堅信,「如果沒有發聲,就不會有任何機會……如果你有一個想法,你必須要一直說,一直說。因為,菁英分子不容易被說服。」
更多
安藤忠雄(Tadao Ando)

出身貧困、高工畢業的安藤忠雄;他自學建築,54歲榮獲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肯定;他的奮鬥歷程,就是一條追尋夢想之路。

「在日本的菁英教育社會裡,我是個走不同路的人,」

從興趣中找到夢想

在日本這個學歷至上的國家,大多數人直到上大學,才有機會摸索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尋找可能的夢想。

但是,安藤忠雄不然。

1941年,安藤忠雄在大阪出生,從小由外公外婆養大。後來,外公過世,安藤忠雄與外婆必須獨立生活。因此,當外婆開了雜貨店,他就幫忙顧店。每當鄰家的木匠帶著設計圖出入,不僅會跟他玩,也會教他削木頭。懵懂之間,安藤忠雄覺得很喜歡用木頭做東西的感覺。

13歲時,安藤忠雄與鄰家的木匠合作增建家裡的二樓。當他在幽暗的長屋開了一個天窗,第一次,他體驗到自然光線的魅力,小小心靈中,愛上建築。

隔年,當鄰家有個失怙少年需要地方住,安藤忠雄自己設計施工,為少年蓋了一個7坪大的加蓋小屋。第一次,他興起自己的夢想:從事建築業。

發現夢想並不容易;但是,該如何去做,努力實現夢想,卻是大的挑戰。

國中畢業後,安藤忠雄遇到第一個夢想的阻礙。當他決定進木工工廠工作時,卻慘遭家人反對。

於是,他轉念高工機械科,從此走上自學之路。課餘,他勤跑學校的設計教室,閒暇時就搭電車到京都、奈良等地,親身參觀日本傳統建築,從中了解何謂建築。

後來,他聽說打拳擊可以拿工作簽證出國比賽;為了出國看建築,他只花了兩個多月練習就拿到職業拳擊賽執照,如願的,隻身到曼谷比賽。

孤獨一人,也要讓夢想開花

高工畢業了,安藤忠雄渴望進大學念建築。這一次,雖然家人並未反對,但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下,他必須放棄念大學建築系的正規管道。

他清楚地知道夢想只有一個,但是,邁向夢想的道路卻有很多途徑。

「所以,我決定,好!我一個人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因此,一個人走上這條孤獨的道路。」安藤忠雄在演講中比喻,「康莊大道上綻放許多花朵,但是,我一個人卻走著這條大家都看不見的路;於是,我對自己說,我要讓這條路也能開花結果。」

於是,他透過工作與讀書,繼續自學建築。

他先到室內設計公司擔任助手、後來協助大阪市立大學教授進行商店街調查與開發;不工作時,他就讀書。有一次,他在一個舊書攤看到《柯布(柯比意,Le Corbusier)作品全集》時,心中震撼不已,於是,他每天都到舊書攤報到,甚至央求書店老闆暫先保存該書,等他存夠錢,就會把書買下。「再怎麼沒錢吃飯,我都要讀書,」他說。

後來,他終於買了書,隨後天天研究柯布的設計圖。有一整年,他甚至一早讀書直到凌晨3點鐘,就這樣,將建築系教科書研讀完畢。

「一個人要成功有兩個條件:意志力和熱情,」安藤忠雄說。

旅行,成就了建築家

刻苦自學只是實現夢想的初體驗,後面還有不屈不撓的奮鬥歷程。

24歲時,日本開放出國觀光的第二年,安藤忠雄就是無法壓抑想用敏銳的五官與身體來感受空間的好奇心。於是,他存了微薄的旅費,從搭貨輪開始,踏上一個人對建築的摸索之路。經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然後從北歐進入中歐、南歐、直到印度。

當他目睹廣大的海平面,與在西伯利亞鐵路上連續5天看著窗外一望無際的濕地草原,他比建築系學生更直接體驗何謂「水平」;當他在希臘仰望巴特農神殿時,他親身體會何謂「垂直」。

透過旅行,全世界的建築鉅作都跳出教科書,成為他的老師。

回日本之後,他勇奪一項大阪城公園設施設計的競圖,似乎,旅行,已隱隱造就了一位建築家。

隔年,他再度以旅行摸索建築。回國之後,他毅然開設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決心以建築為本業,養活自己與家人。

沒想到,他周遭的人都說:「你沒受過正規的教育,怎麼能成為一個建築家?」

在日本菁英主義的環境下,這些質疑的確為真;但是,安藤忠雄追尋建築夢的熱情與意志力卻更為深刻。

有一就會有十

他深信一句日本諺語:「只要有一,就會有十」。

開業初期幾乎毫無案子上門,於是,任何親友介紹的案子,儘管再微不足道,他都懷著感恩之心去做。

沒有案子的時候,他讀書,或是到戶外空地設身處地思考,如果是他自己的案子,他會怎麼做。藉此鍛鍊思考能力。

他鍥而不捨,就是不放棄。

他曾向大阪市政府提案,希望把屋頂全部綠化。結果,市政府毫不理睬。但是,他仍不斷加入新的創意,持續提案3、4次,最後,大阪市政府很困擾,甚至威脅他:「安藤先生,你以後再帶這種提案來,我們要逮捕你喔!」

為了將想法實踐,他的提案儘管屢戰屢敗,他就是從不放棄。

後來,對環境、綠能也很關注的京瓷公司(Kyocera)看到他的提案,覺得很有趣,終於加以採用。

這個成功讓安藤忠雄更堅信,「如果沒有發聲,就不會有任何機會……如果你有一個想法,你必須要一直說,一直說。因為,菁英分子不容易被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