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別慌,這些不正常其實都正常

2014060317:28






別慌,這些不正常其實都正常

某件事情發生了,對你的孩子造成負面衝擊,
而你之所以曉得,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方式。

許多顯示內心哀傷的正常、自然跡象
(例如:遭遇親人死亡、父母離婚或其他傷痛的孩子),所顯示出的大部分反應都很雷同。

例如,孩子乍聽親友死亡噩耗的立即反應,
通常是麻木,⋯⋯
每個孩子的麻木感持續時間也許不盡相同,
不過有一點是一樣的:
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集中,而且時間普遍很長。

其他常見的反應包括飲食和睡眠習慣大幅改變,
而且可能從某個極端改變成另一個極端;
還有一個典型反應是情緒起伏極大。

而這些純粹是身體、心理、特別是情緒的「正常」反應,
一般人聽到異於尋常而且令人極度傷心的消息時,
都會這樣。

即使明知道親友久病不癒,死亡難以避免,
可是一旦成真,
原來的緩衝時間和心理準備依然無法減少當事人的痛苦,
還是會產生典型的哀痛反應。

我們無法針對死亡這件事,
替自己和孩子事先做心理準備,
因為再怎麼心裡有數,哀痛情緒仍不可免。

由於恐懼和以訛傳訛,
關於傷心與療癒的主題在過去十分隱諱,
我們將假設你讀此書的動機,
是因為渴望獲得有用的觀念和工具,
讓你能夠立刻動手幫助孩子,
既然這樣,我們就立刻開始吧。

傷心,到底是怎麼產生?

我們在開篇章節裡已經用過「傷心」這個字眼好幾次了,
也許應該為讀者定義一下,
以便有個明確的意義。

許多人以為「傷心」只和人的亡故有關,
我們的定義比較廣,
包含人生中所有的「失去」經驗:

傷心是因為某種熟悉的行為模式發生改變或結束,
因而產生了牴觸情緒。
回想一下,先前我們列的傷痛項目裡包含:
寵物死亡、祖父母去世、搬家、父母離婚、父母死亡。

每一項都代表一種熟悉人事物的重大改變或消亡。
親人或寵物的死亡意謂原本一直存在的對象從此不再出現;
搬家是從熟悉的地方和環境換到截然不同的地區;
離婚改變了孩子生活中一切常態,
包括生活情境的改觀以及和近親、朋友的分離。

上面列出來的傷心會帶來明顯的情緒衝擊,
一定會影響孩子。
至於所謂的「牴觸情緒」概念,
可能需要做一些解釋;
如果你摯愛的某人長時間受致命疾病的折磨,
當他終於離世時,
你的心裡可能會有一股解脫的感覺,
這種感覺的來源,
往往是你認為自己摯愛的人此後不必再受苦了。

在此同時,由於對方今後永遠離開自己,
你又會感到心碎,
因此你的抵觸情緒是既解脫又哀傷。

搬家也會產生同樣的牴觸情緒,
我們可能想念熟悉的人事物,
像是老家的房子或鄰居,
同時又真的很喜歡新居的一些事情。
而兒童特別容易受到住處、日常作息、
熟悉事物改變的影響。

看不見的失去,也會傷心

死亡、離婚甚至搬家都是明顯的失去,
比較不起眼的失去則是健康問題。
兒童或父母的生理、心理健康出現重大改變,
可能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劇烈衝擊,
即使兒童不會對家庭經濟產生直接影響,
卻會受到家裡的財務情況改變(不論是好是壞 ) 的衝擊。

社會上公認有四十幾種生活經驗會產生傷痛的情緒,
我們的傷心療癒協會則擴充這些項目,
納入許多較不具體(因而也比較難評估)的失去經驗。

舉例來說,
失去信任、安全、控制都是很明顯的隱形失去,
卻也是影響孩子生活、讓生活徹底改觀的經驗。

而這些隱形失去多半要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後,
才會在心理治療和其他自我檢驗過程中,
重新浮出檯面。

我們會在後文詳細探索兒童生活中最常見的失去、
令人痛苦的事件,事實上,你之所以找這本書來讀,
可能正是因為某件極不尋常的失去影響到你與孩子。

傷心都是百分百,沒有減半的憂傷

「我因為沒有鞋穿而哭泣,
後來遇見沒有腳的人,才明白自己有多幸運。」

這句格言教導孩子要懂得感恩與珍惜。
令人遺憾的是,當我們遭受傷痛時,
往往誤了這句話,
以為我們必須想想那些痛苦比我們大、比我們多的人,
這樣才能減輕自己的傷痛。

假設一對夫妻痛失年幼的愛子,
所幸還有其他兩個孩子存活,
這時候別人最常安慰他們的話就是:
「別難過,至少你們還有另外兩個孩子。」

你覺得這對夫妻會因為還有兩個孩子,
就能消弭喪子之痛嗎?

不論安慰者多麼好意,
這樣比較的結果適得其反,
只會讓哀痛的父母更難過,
因為親友的話凸顯出他們根本不懂做父母的遭受到什麼折磨,
這樣一來反而讓這對夫妻覺得孤立無援,
使問題更形惡化。

所有親身經歷的傷心,都是百分之百的打擊,
沒有所謂減半的哀傷,這點對孩子尤其明顯。

我們都見過玩具被奪走時,
孩子撕心裂肺嚎哭的悲傷模樣,
那種情緒反應很激烈,眼淚也很真實。

當你開始運用一些觀念,
幫助孩子處理生活中無可避免的傷痛時,
請記住,永遠不要比較損失的輕重,
也永遠不要比較或忽視孩子的感受。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說明處理孩子情緒的幾個錯誤,
這些觀念如果不加以釐清,
很可能會影響你和孩子,
在此我們先預覽其中的一個。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這樣的教誨:
時間可以治療一切情緒創傷。

這項錯誤觀念很可能是傷心療癒的最大障礙。
想像一下,你發現自己車子的一只輪胎洩了氣,
這時你會拉一把椅子坐下來,等輪胎自動充氣嗎?

不會,你要不是拿出車子上的備胎換上,
就是打電話請汽車修護廠的人過來幫你換。

不論怎麼做,
你的行動最後都能得到車子修好的結果,
枯坐等候時間弭平問題,絕對是緣木求魚。

但有些人提出反駁說,
從摯愛的人去世的打擊中平復,
與修理輪胎是截然不同的事,
這點我們絕對同意,
不過差別只在兩者所需要的行動不一樣。

而傷心療癒,
哀痛者必須採取一系列正確的小規模行動。

本書的宗旨,就是教你如何行動,
以及該如何運用這些行動幫助你的孩子。
但在此之前,
我必須先幫助你看清落實這些行動的障礙。

本文摘錄自:
給孩子的心情療癒:真正的堅強,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