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教養是回到自己,

2014060711:54






教養是回到自己,
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我想,成為父母最大的福分就是藉由養育孩子,
宛如實境模擬般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重新回到過去。

⋯⋯

不管過去在原生家庭是傷心的、遺憾的,
甚至是無法挽回的記憶,
你都可以試著把它轉化成美好的養分,
從「失去的時光中,收回一片片土地」,
成為你和下一代生活的重要磐石。

時光回轉像個小孩,像穿越了某個生命的通道,
發現你在目前的家庭和原生家庭的「銜接處」,
竟然住著另一個靈魂(一個調皮的頑童或一個受傷的孩子),
如果你能褪去大人的外殼,住進這個小孩的心靈,
追尋記憶中的某個時刻,
定定地看著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連結,
也許你就能恍然明白,不管是出於命運,
或一種難以言喻的因緣,
我們自身、包括我們下一代的成長環境,
其實冥冥之中,都被家庭某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緊緊牽引著。

結婚之前,我和多數人一樣,
對家的概念模糊而懵懂,直到有了小孩,
透過養兒育女觸摸到生命底層的根鬚,
我才猛然察覺,緊緊牽繫我們的、那條無形的家庭絲線,
是情感的根、土地的根和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小孩

這幾年與媽媽們互動的過程中,
有媽媽直言自己和原生家庭沒有什麼好探索的,
童年也沒什麼遺憾和傷痕。

剛開始我們只是盯著小孩的成長,
沒有自覺要把目光轉向自己,等到孩子愈來愈大,
你會發現你對孩子的管教態度,
取決於你內在的人格特質。

而你內在的性格其實取決於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當你學習用長大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時,
你會發現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自己的小孩。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一天你發現孩子的缺點,
竟然正好是自己的一部份,
尤其這個缺點激烈的造成你和另一半的爭執時,
就如同村上春樹所言,不得不從自己的根部往內挖掘,
有時不想看的東西也不得不看。

因為,這個要命的缺點造成你和另一半爭執的糾結點,
很有可能是幼年的際遇種下的根。
你不得不把過去聯繫你和原生家庭情感的根部拉出表面,
好好瞧個清楚,了解問題的所在。

也許你會恍然察覺,原來,孩子有你童年的影子。

當你願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時,
孩子便成為你探看自己的鏡子。

養孩子,另一個自我成長的層面,
好像也在養自己的心,藉由重新修補,
自己也因此活得更完整。

找到土地的根:親近故鄉、在地生根的教養
不管孩子飛多遠,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

一旦你開始往內心探勘「挖井」,
撥開橫阻在你和內在的自己,
幾十年被歲月和柴米油鹽淤積囤塞的淤泥,
剛開始只是輕輕的搔痛,涵藏一絲絲酸酸甜甜、
模模糊糊的記憶,一旦挖掘到內心底部的活水層,
那不顧一切蜂擁而上的泉水,
瞬間就化為百味雜陳的往事和無可抑止的淚水。

也許是這個緣故,
有時候我們很怕痛,常常懷念一種味道,
卻又害怕聞到它的氣味。

很想搞清楚自己的困惑和糾結,
卻又不敢追根究柢想得太清楚。
但,最終我們還是要面對啊,
就像我們終究要回家一樣。

這或許是為什麼離開家鄉多年,
仍住不慣都市的繁華,
而選擇住在隱匿的山間和大樹小花小草為伍的主要原因。
土地的根鬚,從台南到淡水,
哪怕經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事的變遷,
幾十年來像剪不斷的臍帶緊緊抓住了我,
成為我的養分和不離不棄的依靠。

很自然的,在我成為母親之後,
我選擇了一種親近土地、親近故鄉、在地生根的教養。

我希望土地的根鬚不僅牢牢抓住我,
也緊緊抓住我的小孩,
我希望他們永遠聽得見原野的呼喚和土地的心跳。

想想,一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
童年一去不復返,
電玩手機卻在每個階段隨時隨地、
甚至只要有錢便可以擁有,
又怎麼能夠取代「只屬於自己」的親情,
和長大後「有錢也買不到」的童年經歷呢?

有很多人感嘆,這一代孩子的靈魂好像都空空的,
那是因為他們活在網路的虛擬世界,
生命的根鬚離土地太遠了,
找不到可以歸根的地方。

故鄉就是泥土,
如果孩子的童年只是緊緊黏住電腦和網路遊戲的螢幕,
而沒有聞過家鄉泥土的味道,
長大後又如何循著故鄉的氣味,
踏上歸鄉尋根的旅程呢?

因此,我和先生對兩個孩子的教育,
總是從孩子的出生地淡水為中心,
再將觸角往外延展到新北市、台北市,
以及台灣各地。

不論是陪伴孩子在山中的小徑探險,
在溪流戲水或在草地上奔跑打滾,
參與各種廟會慶典、老街踏查、生態露營,
或到圖書館演藝廳看演出、聽故事,
我們總是想辦法幫助孩子在生長的土地,
伸出感情的觸鬚,在自己的故鄉生根。

有時我會想,
如果我真的想藉這本書大聲地說一點什麼,
那一定是每次看到有些孩子被父母關在家裡,
或和父母一起成為「低頭族」關在網路世界,
都非常的不忍心。

因為年幼的孩子正在成長,
其實很需要空間自由伸展,
他們要在開闊的土地盡情奔跑,
和藍天、小鳥、清風、太陽同步呼吸、同步歡笑,
才能長得好,活得快樂。

孩子跟大人不同的地方,
在於孩子是開放的、豐富的、好奇的。

有些東西也許你已經失去新鮮感,
他們卻還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孩子的心靈就像發電機,
當你已經筋疲力盡,
他們卻還神采奕奕精神飽滿。

倘若孩子成長的故鄉是都會,
不妨讓孩子參加自然生態體驗營,
或從都會附近的山間小道、社區公園開始踏查,
尋訪有特色的古厝、店家,或拜訪當地的藝術家,
甚至可以像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一樣「發揮想像力,
為你的城鎮創作一幅畫像,
想像你在畫中遇見的每樣事物,
都充滿魔法、誇張變形,採用你偏好的記錄方法,什麼都行。」
我想,只要父母願意回復好奇的童心,
陪著孩子在生長的土地探索,
把家鄉的每一棟房子、每一條溪流、每一棵樹,
都當作有生命的個體去觀察、去對話,
自然能幫助孩子打開耳朵聆聽,
用雙手觸摸,用嘴巴品嚐,
用五官攝取故鄉的影像,
不管將來孩子飛多遠,
沿著童年走過的軌跡和曾經有過的感動,
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和原鄉的呼喚。

本文摘錄自: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