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看淡得失,保持一顆平常心
學會看淡得失,保持一顆平常心
執著自我的人,心將會受到干擾。
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將給自己帶來憂愁。──佛陀
人的年紀越大,對於世間許多事越來越有不同的感悟,
不管是不是倚老賣老,慢慢會發現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一切強求不來。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這不是宿命論,而是歷經世事多變之後的體驗,
屬於人生的真真實實的感覺。
不過,回想年少輕狂,總以為可以改變世界或扭轉局面,
到頭來用盡所有力氣卻仍是徒勞無功。
當然,這不是叫大家都不要努力,而是盡心盡力去做後,
何不隨遇而安,因為過程遠比結果重要。
有一年,渤海國的宰相去世,
國王想從兩名優秀大臣之中,挑選一人來做新宰相。
於是,國王把兩人留在宮中,分別派人告訴他們:
「祝賀你,明天國王將宣布你做宰相!」
通知完畢,國王交代隨從把他們領回各自的房間睡覺,
然後在隔壁仔細觀察兩人的動靜。
其中一位大臣,內心過於激動,一夜未眠;
而另一名大臣,走進臥室不久,便靜靜地睡去,
不時有鼾聲傳出,直到第二天僕人把他叫醒。
隔天早朝的時候,國王宣布:
那名睡得安穩的大臣為宰相,而一夜未眠的那位大臣落選了。
對於這樣的結果,國王說:
「一聽說要當宰相就激動得睡不著覺,
可見第一個人心裡放不下事。
當宰相就要有肚裡能撐船的度量,你看第二個人,
拿得起放得下,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器啊!」
拿得起是一種擔當,放得下是一種修養。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人世間,凡事都是失之東隅,必然收之桑榆,
沒有什麼好斤斤計較,更不必患得患失,
太過在意的下場,只會增加內心的痛苦,活得忐忑不安。
有個科學家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當上學術機構的院長,
每當主持重大研究計畫,儘管早有準備,
但心中仍是驚怕,甚至寢食不安。
千怕萬怕,生怕稍有不慎,自己就要下臺走人。
另外,有位頗有政績的官員也是一樣,
從基層一路平穩做到高位,雖然這些年的仕途還算順遂,
但遇到每次的升遷,總是心懷戰慄。
官越做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
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心情寫照,當好不容易擁有了一切,
反而更加害怕失去,
為了保住現有的名利、財富、權勢、地位,
每天汲汲營營地算計,要怎樣才可以永遠守住。
結果呢?
整天到晚都在得失計較中,弄得自己焦慮難安,自尋煩惱。
俗話說:「萬事有得必有失。」
得與失就像小舟的兩支槳,馬車的兩個輪,
得失只在一瞬間。
如果不能學會看淡得失,只是一味地盯著失,
當然也就得不到了。
好比說,被公司裁員了,雖然暫時失業了,
但說不定將來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當生意失敗了,雖然沒有辦法賺更多的錢,
卻有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家人,也不必為了調頭寸而苦惱;
萬一感情生變了,雖然失戀的滋味不好受,
但也許會遇到更合適的對象,更加幸福美滿。
所以,一個明智的人,要能拿得起有分量的東西,
同樣也能自在地放下它,絕不戀棧糾纏或一心想挽回,
只要心安理得,無處不風景。
失去春天的蔥綠,卻能夠得到豐碩的金秋;
失去青春歲月,卻能使我們走進成熟的人生。
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
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獲得。
問君何處滌煩襟,綠水青山任我行。
當我們為人生的內容物決定去留的時候,
如果學會看淡得失,保持一顆平常心,
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
便可寬心自如地對待周遭的人與事,天地悠悠任遨遊。
宋朝文學家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凡事處之泰然,有了這樣一種心境,
就能對人世的悲歡離合、名利沉浮看得輕一些、淡一些,
自然也就沒什麼放不下了。
本文摘錄自:
《別總是為難自己:放得下事情,才放得下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