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88期
作者:趙敏
毒辣的陽光與濕氣報到,使人昏沉又濕熱難耐,但吃冰無法消暑解渴,「涼補」怎麼吃才能滋潤夏季疲累的身心?
常聽人家說冬天適合進補,但夏天其實也可以吃補。
炎炎夏日濕氣重,容易大量出汗與排尿,也常感到食慾差或疲累沉重,中醫認為會耗氣傷陰。
中醫常說「暑必夾濕」,濕使人在夏季容易疲憊昏沉。《黃帝內經》提到,春、夏、秋、冬四季有分別對應滋養的五臟,夏、秋兩季之間還有一個「長夏」,大約在七、八月颱風較多的時候,多雨的環境也會形成濕,內外濕邪過多都容易引起脾胃不適,這段期間應吃涼補養脾,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養生健康中心主任喬聖琳說。
若把人體想像成一台水車,「濕」就像水車上的青苔,是身體不能利用的廢水、廢物,害水車轉得不順;如果用藥物或食材把它清除,並補充津液,也就是加入能被人體利用的水,水車就能順利運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中西醫師劉佳祐這樣比喻。
「『補』就是對身體有益,能增加身體機能,適應節氣的變化,」中醫診所主治醫師余雅雯說。
不過涼補並不是一味地「補水」而已,中醫在幫患者調理時,還會選擇「補氣」的食物和藥材。
劉佳祐說,身體所有的成分都是由氣形成進而推動,氣又分陰陽,像冬季天冷,需用溫補來補足陽氣;夏季天氣熱,身體就像鬧乾旱的稻田,會用清涼滋潤的方式滋補身體的陰液,「氣能夠化成水,還能生津、收攝,讓水保持在體內。」
◎中醫的「涼」並非溫度
涼補以益氣、生津、健脾、補陰為原則,多選擇屬性偏涼的藥材和食材。中醫常用的涼補藥材包含薏仁、西洋參、玉竹、百合、茯苓、麥門冬等,嚴重氣虛、一到夏天就大量出汗或容易中暑的人,服用這類中藥可滋陰、祛濕和補氣。
食材方面,苦能祛心火,酸能生津、收斂身體的津液,像苦瓜、苦茶、酸梅等都是夏季常用的消暑食材。
劉佳祐提到,五汁飲和生脈飲也是夏天常用的解暑飲品。五汁飲是由甘蔗、麥門冬、蓮藕、荸薺與水梨打汁而成,能生津止渴;暑熱重、耗氣、疲倦多汗的人飲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製成的生脈飲後,可益氣生津。
夏季盛產許多消暑的水果,瓜果類偏寒涼,像西瓜、椰子都相當多汁、沁涼入脾,是許多怕暑熱者的救星。雖然西瓜有「天然的白虎湯」之稱,和椰子一樣有清暑熱的功效,但涼性水果吃多了,腸胃可能受寒,容易拉肚子,建議適量食用。
要注意的是,中醫的「涼」指的並非溫度,而是食物的屬性,有些人以為吃涼補也包含吃冰,其實並非如此。喬聖琳說,吃冰會造成血管收縮,熱氣鬱在體內排不出去,而且吃冰只是口感上覺得冰涼,但處於恆溫的身體要把外來的冰給融化掉,以調回平衡狀態時,需消耗大量陽氣,且冰融化後並沒有變成能被人體利用的津液,因此不建議吃冰。
不過要求在夏天不能吃任何冰涼的食物,未免也太強人所難。若真的要享受清涼飲食,建議接近室溫或微涼,飲品則不要加冰塊,「冰箱拿出來退冰、變成接近常溫時再飲用,有點涼就好,」劉佳祐說。
◎涼補不宜在晚上吃
大部份的人在夏天都應補充水分,或吃涼補益氣、保水、化濕。不過涼補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劉佳祐叮嚀,寒性體質的人容易手腳冰冷,較不適合吃涼補;而脾胃不好,經常拉肚子的人,或是受一點風寒就氣喘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甚至感冒、生理期將來的時候,也應避免吃涼補。
余雅雯也提醒,涼補最好不要在晚上或睡前吃,因晚上大氣偏陰,吃太多寒涼的東西容易腹脹、腹瀉或消化不良,引起水腫、拉肚子或白帶變多。
正確吃涼補其實可以吃得很健康,讓自己在暑氣蒸騰的夏日仍保有滿滿的活力。
余雅雯設計了四道涼補食譜,包含涼拌、藥膳、甜湯和茶飲,教你選用合適的食材,自己動手做出美味的涼補料理。
涼拌-桂花蓮藕
材料
蓮藕2斤、冰糖2斤、桂花醬3大匙。
做法
●將蓮藕洗淨、削皮切薄片,與冰糖一起入滾水熬煮約40分鐘,成糖蜜蓮藕。
●加桂花醬攪拌調味,放入冰箱冰鎮即可食用。
中醫師解說
蓮藕能清熱,加上桂花偏溫性,具補胃、醒胃及溫胃效果,個人也可依喜好或不同季節,加入其他水果片或果汁涼拌。
藥膳-參耆元氣湯
材料
參鬚5錢、黃耆1兩、麥門冬8錢、紅棗10顆、雞肉2斤。
做法
●雞肉洗淨、切小塊,汆燙去血水。
●加入藥材,水蓋過雞肉與藥材。煮開後轉文火燉煮40分鐘,雞肉軟爛可食用。
中醫師解說
紅棗有甜味,可以補脾胃,麥門冬與雞肉能滋陰,是一道甘甜清熱的藥膳。
甜湯-百合蓮子甜湯
材料
百合1兩、新鮮蓮子1兩、紅棗10顆、白木耳1朵、椰汁1000cc。
做法
●食材洗淨,加適量水以大火煮開,再小火燉30分鐘至蓮子軟爛。
●加入椰汁及適量冰糖,文火煮3分鐘即可。
中醫師解說
百合、蓮子能安神,紅棗補脾胃,加椰汁可以消暑氣,白木耳則有滋陰效果。
茶飲-杞菊養生飲
材料
枸杞3錢、杭菊花1錢、西洋參3錢、薄荷1錢。
做法
●將枸杞與西洋參放入800cc水滾沸,加入薄荷葉和菊花悶泡。
●酌量加冰糖調味,放涼即可飲用。
中醫師解說
杞菊養生飲能清肝火,菊花明目,西洋參補氣,薄荷可疏肝理氣、增加甘甘涼涼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