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不死的地方--載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14110522:07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

Stories For Children

  • 定價:280
  • 海烏姆小鎮上,富翁泰比西希望找到永遠不死的方法!一群「聰明」的長老們為了賞金,開始交頭接耳的討論起來,最後他們竟然發現,有個地方,有錢人絕對不會死……

      以撒辛格

      ★他是第一個用猶太意第緒語寫作而獲諾貝爾獎的文學大師!
      ★他是堅持以自己出身的少數文化為故事題材,而受世界矚目的第一人。
      ★他的故事充滿童趣,卻啟發深刻思考,探討「永恆」的問題,所以愛他作品的讀者,不是有童心的大人,就是愛思考的小孩。

      傻子村海烏姆裡,被公認最聰明的一群長老,這一次遇上了連他們都傷腦筋的大‧難‧題!

      富翁泰比西希望永遠吃著乾酪薄餅加酸奶油、喝著加果醬的茶和加菊苣的咖啡。他承諾,只要能讓他永遠不死,他就捐出滿滿一袋金幣!

      沒想到,長老們竟然破天荒的找到一個有錢人絕對不死的地方!究竟哪裡這麼神奇?而泰比西是否真能如願以償,永遠生活在那呢?

      這是由36章短篇故事所構成的作品集,內容時而荒唐,時而詭譎,時而奇幻,卻又充滿笑料!看傻子商人崔勒米如何賺大錢;懶人烏澤如何將醜女兒嫁出去;還有雷伯拉比到底如何拒絕巫婆康妮的求婚!以撒辛格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讓我們受到啟發的同時,還能捧腹大笑!

    本書特色:

      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撒辛格首次寫作兒童故事,給所有具童心的大人及愛思考小孩!
      2、堅持以文學推廣民族文化,而備受世界矚目。
      3、高超的說故事藝術,架構清楚、合邏輯,任何年齡皆適合。
      4、用趣味表達諷刺,真理沒有這麼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以撒辛格(Issac Bashevis Singer)


      1904年以撒辛格出生在波蘭雷茲明市,在他11歲時,德軍佔領華沙,之後不久,俄國也遭遇內戰及革命,夾在中間的波蘭,受到戰火的波及,尤其是猶太人,更被荼毒殘殺。1935年辛格兄弟先後逃出暴政,定居紐約,而以撒辛格為保存猶太文化,更致力於意第緒語與英語的創作,他的作品感人、深刻直指人心,如一連串關於傻瓜的故事〈胡圖旦到華沙〉、〈海烏姆的長老們〉、〈傻子金寶〉、〈大火〉、〈惡魔日記〉等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之作。

      1978年以撒辛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學院將此榮譽頒給以撒辛格時,所宣佈的理由是:「他以那深植於波蘭猶太文化傳統的充滿感情的敘述藝術,把具有通性的人情世態描寫得栩栩如生。」

    封面繪者:布赫茲(Quint Buchholz)

      1957年生於史托爾貝格(Stolberg),在慕尼黑攻讀繪畫與平面設計,是德國童書界最具聲望的插畫家。他曾為許多Hanser出版社童書畫過插畫,像是海登萊希(Elke Heidenreich),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葛羅斯曼,艾默思奧茲(Amos Oz)、羅伯托皮爾尼(Roberto Piumini)以及莉綺特(Jutta Richter)等人的書,他也為自己得許多故事畫過插畫。他的文圖創作《瞬間收藏家》得過眾多國外獎項,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十大最佳童書。

      自1982 年以來,布赫茲已經辦過70多次個人畫展,現居慕尼黑。
     

    導讀

    上帝、魔鬼與傻子


      這36篇故事是以撒辛格用淺白的文字、清晰的邏輯、完整的架構所組織成。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情節,便是在傻子村海烏姆裡發生的種種趣事。在有關海烏姆的故事裡,處處都是傻子,有的自己為是,有的固執可笑,有的單純可愛,而他們所鬧出的一切笑劇,看似荒唐,卻實實在在將真實世界的醜陋與美麗反映出。

      此外,堅持推廣民族文化的以撒辛格,更結合猶太人的信仰與民間傳說於故事裡;所以我們能見到好幾篇故事的背景,都發生在「再獻聖殿節」;也會看到「拉比」存在其中,發揮智慧來啟發百姓;更會見到某些角色名字取自《聖經》,以及他們的熱愛的食物──馬鈴薯煎餅。

      這些內容更不避諱超自然事物的出現,他認為,宗教通常具有邏輯,反而講求物質實利的社會,往往毫無邏輯可言。於是,天使、魔鬼、巫婆、神蹟、法力等事物,都自然地結合在情節裡,既像宗教故事,也像民間故事,最重要的,它更像床邊故事一般,讓人讀得津津有味。

    編輯的話

    真正的故事


      人們的思維模式往往受生活習慣影響,處於資訊爆炸環境的我們,接受電視廣告、新聞、網頁、跑馬燈等大量訊息跳轉,致使大量無厘頭、片斷式的敘事法成為這個時代的特色。成人如此,生於E世代孩子更是如此;儘管無關乎好壞,但邏輯與架構難道不重要嗎?

      以撒辛格的生活年代,資訊量雖不及現在,卻已出現類似的問題,他曾在自己的文學觀中,提到:「在這個新時代,說故事已成了一種被遺忘的藝術。並且被不夠專精的社會學和過度氾濫的心理學取而代之。」、「有些童書甚至出現前後完全不相干的句子;事件發生得沒頭沒腦、毫無道理,完全脫離了孩童的經驗與想法。」他所要的故事,是像人們說了幾千年,那種有開頭、中間、結尾的真正故事,而非一個片面的心理狀態或生活狀態。

      因此,閱讀以撒辛格的作品就像小時候聽床邊故事般,它有著引人入勝的開頭,將讀者逐步帶入情境,悠遊在每個細節,體會每個角色,感受難以字面形容的真理。

      也許沒有深奧的寓意,沒有抽象的前衛意識,但它們總能被引來,給你向散步中的友人說,給老奶奶對膝上小貓說,或給孩子對月亮說。因為清晰有趣,以撒辛格的故事,永遠適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