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裡提到:「浪,有高有低,水還是水;人,有苦有樂,心一樣是心。」是的,不論外在環境如何的改變與衝擊,都要能清楚與勇敢的面對,人生不就在起伏跌宕與迂迴曲折中開展多采多姿的景象?即使不幸跌入谷底,只要能冷靜以對、寧靜思索,不急躁、不氣餒、不抱怨,也能在深淵中蓄積能量,不管如何繞道,不論如何橫逆,終能尋得谷底攀升的良方與契機。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曾說:「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老子也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既然如此,面對金融海嘯危機所造成的昏暗與困頓,我們或可試著去消解對「危機」的恐懼和不安,仔細尋索「危」中之「機」,在「危險」、「危難」中尋找「機會」、創造機會。
⋯⋯日本松下電器總經理山下俊彥在談到失敗時,曾這樣說:「要使每個人在松下工作感到有意義,就必須讓每個人都有艱難感。如果僅工作不出差錯,平平安安、無所事事,那就毫無意義了。艱難的工作容易失敗,但讓人感到充實。即使工作失敗了,也不算白交學費,因為失敗可以激發人們再去奮鬥。」
弘一大師亦曾說:「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因此,只要懂得珍惜與容忍短暫的挫折與黑暗,陽光終能穿透層層的烏雲,我們依舊可以深切的期待在危難中尋得新機、開創新的生活。
常聽長輩們談論,50、60年代的生活艱困,因此,在那個窘困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較懂得惜福及感恩,也較懂得鄰里間的關懷與互助;相對地,於80年代物質富裕與少子化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生活在一個被給予的時代,父母的有求必應,讓孩子不易體會生活匱乏的滋味。在需求滿足中,也就無法同理地感受應幫助別人的必要。長久以來,這些嬌生慣養的孩子,相較於過去農業社會吃苦長大的孩子,自然容易被貼上「對人不知感恩、對物不知珍惜、對事不知盡責、對時間不知掌握……」等不甚光彩的標籤。
有道是,成年人的無知,造就孩子的無辜。風水輪流轉,金融海嘯的氣息已在風雲變色間,促使人們體驗過去農業社會的清貧環境,只要我們願意,此乃天載難逢的機會,我們能不好好珍惜與把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