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照顧您:台大老年醫學專家,教你照護爸媽,不可不知的10大迷思與14項困擾
- 定價:320元
- 10大迷思‧14項困擾‧34則貼心叮嚀,最完整照顧爸媽的知識。
據報導,台灣每5人就有1人,為看護長輩從職場消失。
但我們最習以為常照顧爸媽的方式,其實都是錯誤的。
照顧爸媽與教養子女一樣,都需要學習。
只有正確的照顧方法,
才能讓爸媽延緩老化,並及時發現病症,及早治療。
曾經,牽著你的小手上學;在你哭泣時抱抱你;在你有任何需要時現身的爸媽,突然有那麼一天,他們背駝了、髮白了、身體大不如前……
於是,他們成了我們的老小孩。我們陪他們上醫院,等候看診,聽醫師診斷……但照顧爸媽,我們真的準備好,也做對了嗎?
10大照顧爸媽的錯誤迷思
1.為爸媽烹調三餐,一定要「軟糊糊」?(錯)
2.當爸媽有多重慢性病,一天吃十幾顆藥無法避免?(錯)
3.爸媽怕三高,什麼都不敢吃,我們應該好好配合?(錯)
4.跟爸媽說話,就是要大聲點?(錯)
5.爸媽忘東忘西,是得了失智症?(錯)
6.爸媽吃健康食品,無傷大雅?(錯)
……
照顧爸媽時,子女的14項困擾
1.偷偷吃電台的藥?
2.很會忍痛,拒絕看醫師?
3.看了醫師,卻自行改藥量?
4.常常唉嘆老了沒用,想結束生命?
5.明明有糖尿病,卻完全不忌口?
6.反應很不靈敏,卻堅持騎車、開車?
……
34則貼心叮嚀
1.如果爸媽沒有牙齒,建議考慮植牙或戴假牙,才能完全吸收食物營養。
2.如果爸媽毛巾扭不乾,可能患肌少症。
3.當爸媽比過去變矮超過3公分,可能患骨質疏鬆。
……
擁有美國老年醫學博士學位與正規完整訓練,並在台大老年醫學部看診近10年,更親自照顧104歲外婆的的詹鼎正副院長,懇切、專業地提出他對現代人照顧爸媽所需具備的正確觀念,以及當照顧爸媽時,所最常遇見的困擾與解決之道。
當面對台灣每5人就有1人,為看護長輩,不得不選擇離職,或在經濟上面臨困境,為人子女最能先做的,就是先預備、規劃,並學習正確照顧爸媽的方法。
曾經,像大傘般,為我們抵禦人生風雨的爸媽,從這一刻起,正確的照顧知識,就是我們所最能回饋他們的。
本書特色
◎ 為了照顧生病的父母,許多人不得不選擇離職,在身心煎熬之餘,經濟上的重擔也壓得喘不過氣,但有沒有可能如果我們更早發現父母身體上的異狀,以及藉由正確照顧父母的方法,讓父母不致於病況嚴重?或者有沒有一些正確的預防方法?
◎ 父母老化是無法避免的,但身為子女,你可以提早規劃、預備,讓父母的人生更健康自在。
名人推薦
「短短的門診時間,很多老人家自我照顧、保健之道,都只能淡淡提一下,於是我常常在想,有沒有辦法寫書,讓老人家自己看、自己學,就不用講到『有嘴無涎』」?──詹鼎正副院長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書煒(節目主持人)、洪冠予(台大醫院副院長)、陳秀丹(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黃勝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楊培珊(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蔡克嵩(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真摯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詹鼎正副院長
台灣老年醫學專家
目前任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副院長、台大醫院內科部暨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內科部臨床副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
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老人學與長期照護博士,曾到美國哈佛醫學院參與老人醫學次專科訓練,也曾到美國大巴爾的摩醫學中心擔任內科住院醫師。
他是台灣少數擁有國外完整老年醫學正規訓練的醫師,為了再精進自己的專業,他還自費留在美國接受臨床訓練後才回台灣。
他希望把老人的預防保健、門診、急診、住院、出院居家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照護等需求,整合在一個老年醫學團隊,讓老人不必四處奔波求醫,也希望老年照護的模式未來可以在金山地區成型。
曾發表多篇老年學、老年醫學相關國際學術論文,現為國內多項研究計畫之主持人及協同主持人。
已出版《老年營養與膳食療養》(合著,時新出版, 2014)、《老人服務與照護》(合著,威士曼文化,2011)、《活過100歲很容易》(大開資訊,2011)、《你應該要知道的老年醫學》(台灣商務,2007)。目錄
他們都推薦
【自序】從我一百零四歲的外婆談起……
特別收錄/照顧爸媽,子女最頭痛的14項困擾
1.偷偷吃電台的藥,怎麼辦?
2.很會忍痛,明明不舒服,卻拒絕看醫師?
3.一點小病痛,就每天往醫院跑?
4.看了醫生,拿了藥,卻自行改藥量?
5.常常唉嘆老了沒用,想結束生命?
6.明明有糖尿病,卻完全不忌口?
7.腎不好,卻又迷信偏方?
8.反應很不靈敏,卻堅持騎車、開車?
9.烹調時,又鹹(否則沒味道)又油膩(說這樣比較香)?
10.聽力不好,卻不願意裝助聽器?
11.冰箱裡的過期食物,認為「冰著就不會壞」,繼續吃?
12.面對醫生,無法講清楚症狀?
13.生病的老人家沒有生存意志?
14.對於太過堅強的老人家,如何發現他的異狀?
Part1 照顧爸媽的10大迷思
為爸媽烹調食物時,一定要「軟糊糊」?
爸媽有多重慢性病時,一天吃十幾顆藥無法避免?
爸媽怕三高,什麼都不敢吃,我們應該要好好配合?
跟年老的爸媽說話,就是要大聲點?
爸媽忘東忘西,是得了失智症?
爸媽走路愈來愈緩慢,我們無需擔心?
爸媽不想動,是得了憂鬱症?
吃維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一)?
吃維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二)?
爸媽愛吃健康食品,無傷大雅?
爸媽多吃銀杏,可以預防失智?
Part2爸媽生病時,如何正確就醫與照顧?
頭暈、跌倒、虛弱、失智、憂鬱……──老年病症候群
老爸、老媽說不出口的種種壓力
每走一步,膝蓋就痛得哇哇叫?──骨關節炎
我能吃蛋黃嗎?──高血脂
一定要控制飲食嗎?──糖尿病
多數病患其實沒症狀?──高血壓
胃「糟糟」、肚子脹脹?──腸胃道疾病
老人家罹癌,怎麼辦?
瘦到要昏倒?──虛弱
一個小動作就喘不停?──心衰竭
心臟亂跳到快昏倒?──心律不整
我要洗腎了嗎?──急性腎臟病
我需要戒菸嗎?──冠心症
part3 陪伴爸媽,走無憾的人生
如何開口與爸媽談身後事?──預立遺囑/醫囑
我要有尊嚴的離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
【附錄】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相關表格序
自序
從我一百零四歲的外婆談起……
二○○六年我從美國回來時,剛好台大成立老年醫學部,從原本三個主治醫師,十八床到現在六個主治醫師、四十二床,部門慢慢在成長,自己也從一個年輕人變成頭髮花白的中年大叔。
一開始走在醫院,跟別人說我們是「老年醫學部」的醫師,常常大家「霧煞煞」,很高興這些年來,老年人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現在大家會說:「啊,老年醫學是一個很有未來的專業。」
這些年來,慢慢的,我也有了自己看病的風格。我其實不是個太嚴格的人,也滿喜歡與病友商量,所以大部分的阿公阿嬤會覺得來看詹醫師還滿輕鬆的。不過,短短的門診時間,很多老人家自我照顧、保健之道,都只能淡淡提一下,於是我常常在想,有沒有辦法寫書,讓老人家自己看、自己學,就不用講到「有嘴無涎」?雖然之前我也出版過一些與老年人相關的書籍,但我媽媽常說:「你寫的書很像教科書,可能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家會看不懂。」這一次,寶瓶文化來找我合作,想要用另一種方法出書,先請人採訪我,然後整理出文章來修潤,這樣的模式,果然親民多了。
其實只要談到照顧老人家,我的外婆一直是我最好的病例,我也一直以能照顧她的健康為榮。
外婆在二○一四年以一百零四歲的高壽過世,很安詳,沒有遺憾,但最後的十個月過得有些辛苦,也留下一些可以討論的議題。我想,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或許大家會有不同的想法。
外婆長期以來有糖尿病、心衰竭、中風、甲狀腺機能亢進、骨質疏鬆以及大重聽等問題,她行動不便,過去十年來都需要外勞照顧。但她老人家一直是個笑口常開的老菩薩,她每天快樂地吃飯、看電視、刷假牙、睡覺,以及坐在椅子上踢踢腳,當作運動。慢性病在老人科醫師的控制下,也都還算穩定,除了最後一年外,幾年來,住院的次數是用指頭數得出來的。
比較大的問題是發生在二○○八年,有一天,因為外婆的尿布上有血,我做了指檢,發現長了一個腫瘤。由於外婆有多重共病,當時預估的平均餘命,可能不到兩年,而大腸直腸癌又是一個不會長太快的疾病,再加上快一百歲的老人家如果開刀,風險也大,所以我們在家族會議中決定暫不處理,先觀察。堅韌的老人家,除了偶爾有些肛門出血外,一直沒有什麼不舒服。
二○一三年八月,外婆肚子痛,照了電腦斷層後,發現大腸癌吃破了腸子,引發敗血症、休克,需要緊急開刀,不然當夜可能就會過世。
舅舅、阿姨們決定開刀,清清肚子,控制感染。開刀很成功,但外婆的氣管插管無法移除,最後氣切,需要使用慢性呼吸器。在醫院住了兩個月左右,待回到家中,就使用居家呼吸器,但就算這樣,外婆還是快樂地看電腦中的連續劇,以及阿基師的節目,滿足一下呼吸器不能進食,只能用胃造口進食的遺憾。
只是,平均一至兩個月,就會因為肺炎或其他感染住院,其中還發現休克時下肢缺氧,造成骨髓炎,但又因下肢動脈嚴重阻塞,血流不足,就算使用抗生素,也是效果有限。
在部裡的病房主治陳人豪醫師主持的家庭會議中,長輩們覺得外婆半年多來的生活品質實在很差,所以決定不再治療骨髓炎,回家接受安寧緩和照護。
但在外婆過世之前,居然又因中風,住院了一次。出院一週後左右,可能真的是時間到了,半夜三點,我媽媽還跟外婆道晚安,五點多,外勞發現呼吸器一分鐘只打十二下,是本來設定的速度,因此叫我去看,但也來不及了。
家人們雖然很傷心,但其實也替外婆感到安慰,因為她終於獲得解脫。如果再來一次,或許在二○一三年八月時,大家會選擇不開刀,讓外婆好好的走,讓她少受一些苦,只是當下太緊急、太不捨,也無法預期到管子會拔不掉,造成後續一連串的問題。
其實,在很早以前,大家(包括外婆本人)就有共識,如果情況不好,會以放棄急救(DNR)為原則,不過那次遇到的狀況,是開刀一切順利,是能救命的,也還沒有到末期,所以大家才會想拚一下。
其實,就算自己是醫師,一遇到親人的緊急狀況,還是很難下決定。在這本書中,我們也特別開了一個單元「陪伴父母,走無憾的人生」,來討論這些困難的決定。
除此之外,這本書是希望以一個相對輕鬆的方式,帶領大家來看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而且希望是比較從子女的角度出發的,當然,長者如果自己看,應該也會有收穫。
寶瓶一開始來找我的時候,是先用「照顧爸媽的10大迷思」來破題。因為很多照顧老人家的觀念,病友/家屬與醫師常常不太相同,可是又不一定有機會溝通。
其中,像我最喜歡談的一個迷思就是「吃維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在門診,我真的遇到很多老人家,當他們被診斷出骨鬆的時候,都會一臉驚訝地對我說:「可是……我都有吃維骨力啊!」那時,我就要不厭其煩地再重複一遍:「維骨力是治療骨關節炎的,所以不論怎麼吃,骨質都不會變好。」解釋的次數多到連助理都會背了。
另外,我們還設計了短短的「照顧爸媽,子女最頭痛的14項困擾」,每一篇都只有五、六百字,這也是在做一些觀念上的澄清。而另一個大單元「爸媽生病時,如何正確就醫與照顧?」其實是在談一些老年人常見的老年病症候群,以及老年慢性病,這與之前的兩本書《你應該知道的老年醫學》,及《活過一百歲很容易》的內容相呼應,但是相對簡單,強調自我的照護,拿掉很「醫學」的內容,希望這次詹媽媽不會覺得像是在念教科書,一看就睡著。
本書的完成,最重要的兩位推手是寶瓶的張純玲小姐精心策劃及孫蓉華採訪撰稿的妙筆生花。之前兩本書,是報社的文章集結下來的,差不多三年才夠集結成一本。口述、錄音修改版果然厲害,可以在幾個月完成,而採訪撰稿者比較另人驚豔的部分是一個個生活化的例子,不像之前我的例子都是從門診或住院病人來,寫起來像是病例分析,怪不得詹媽媽看不下去。
新的嘗試也要看讀者捧不捧場了,如果大家看了有什麼指教,可以回應給寶瓶文化,讓我們有成長、進步的機會,也希望大家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是滿實用的,對老人家的健康照護有所助益。
最後要提到的是,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當這本新書寫好、自序擬好的時候,我卻忽然發現從二○一五年一月五日起,自己即將被調到台大金山分院,擔任副院長一職。
除了非常感謝總院黃院長給了我一個成長的機會外,對於要離開服務八年的工作崗位,其實心裡也是萬分不捨。在此特別感謝老年醫學部的夥伴過去八年來群策群力,努力拓展業務,也祝福大家在新的主任領導下,都有更亮麗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