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快樂是最好的習慣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67期
- 2012.10.01
- 作者 : 楊定一
-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大腦的智力或潛能並非一成不變,隨著人生經驗或環境刺激,大腦神經迴路也不斷地活化或重塑著。在閱讀、運動、音樂、休閒活動、人際互動等種種生活經驗中,神經元細胞不僅較不易退化,還有持續提升與活化的可能性。相對地,依循著「去蕪存菁、用進廢退」的原則,閒置不用的腦神經細胞也可能逐步消失或萎縮。人類是能夠終身學習的動物,大腦的可塑性不僅終身可塑,而且潛力無窮,這也正是人類進化的驅動力。
執行新習慣讓大腦學習
人體內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比神經組織更具可塑性,當某種神經細胞之間或與肌肉細胞間建立連繫後,完善的能量釋放通路即形成了。經由這些固定的能量釋放通路,也就是習慣建立的開始。
在生理層次上,習慣是經常被使用的腦部溝通路徑,而生活也就是由各式不經意的習慣累積而成。例如有些人穿鞋習慣從右腳開始,或會議時下意識地轉動筆桿,都是日積月累建立出的個人慣用行為模式。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是毫不多想就常被運用且已簡化的行為。由於習慣的執行不需多想,因此能節省能量,使行事更有效率。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說過:「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並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卓越是種習慣,禮貌、準時、誠信等其實也都是習慣。至於所謂的壞習慣,只是我們從小就開始不斷累積成習的舉動,但現在不再對我們有利,因此必須去除罷了。比如說:心情差時暴飲暴食、姿態不良、抖腿、抱怨等。
習慣的產生,可視為是欲望的呈現。當我們為某些壞習慣所困且極力想革除時,此時思緒與該習慣更為緊密,無形中增加大腦裡通往舊習慣神經迴路的關注能量,使得此神經迴路更為壯大。例如,父母想要禁止小孩子玩電動玩具,但孩子看到別人玩,心裡想要玩的欲望就會愈強烈。所以內在掙扎或壓抑欲望並不是改變習慣的好方法,因為當內心衝突愈大,習慣反而愈難拔除。
習慣是經常使用的行為,而運用行為則是改變習慣的好方法。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要停止擔憂舊習慣,用表達取代壓抑,運用行為(肌肉活動)把舊習慣或者欲望衝動導向新的腦部傳導路徑。
事實上,人生中所養成的千萬個習慣,都是自然不費力地建立而成。回顧童年到成年的日子,我們從學習用手寫字開始、其後學習打字、使用電腦上網、使用手機和其他先進的電訊設備,改變過程從來沒有任何掙扎,也無需痛下決心,我們只是簡單地執行新習慣,讓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而己。而當情緒焦點轉移到新的行動時,不知不覺我們就已接受新的改變。假設希望戒掉攝取垃圾食物的習慣,建議停止去煩惱或壓抑飲食的事,只要試著去習慣生菜沙拉或蔬食,讓調製或攝取新鮮蔬食成為樂趣,讓大腦學習與記憶新的神經傳導路徑,以取代舊的不良習慣。
避免沉溺於不滿情緒
神經細胞在運作時喜歡走快捷方式,而且愈用愈靈活,不用易退化。
樂觀的人因為經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即便遭逢困難,其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被活化的機率較高。相反地,悲觀的人,即使是平順的事件也可能令他不安或猜忌,而怨天尤人也成為生活中的負向循環。
快樂,其實也是種習慣。仔細觀察,正向快樂的朋友不見得最富有、事業最有成,甚至生活中還可能存在許多困難,只是他們正向的神經反應路徑較慣用且活化,因此對於挫折的反應能較坦然自若、大度淡泊。
也因此,轉念最好的方法是不去煩憂生活所欠缺的,並試著建立新的神經傳導路徑─「感恩現在所擁有的。」
生活挫折難免,我們應避免沉溺或重複心中的不滿情緒,因為懊惱與批評已無濟於事。每當萌生負向意念時,試著在心中踩個煞車,對負面思維說聲「stop」!閉上眼睛,試著回想生活中曾發生的美好經驗,感謝今天所接觸的人事物,期許明天可能發生的美好。藉由不斷地練習,快樂可以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好的習慣。
人體內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比神經組織更具可塑性,當某種神經細胞之間或與肌肉細胞間建立連繫後,完善的能量釋放通路即形成了。經由這些固定的能量釋放通路,也就是習慣建立的開始。
在生理層次上,習慣是經常被使用的腦部溝通路徑,而生活也就是由各式不經意的習慣累積而成。例如有些人穿鞋習慣從右腳開始,或會議時下意識地轉動筆桿,都是日積月累建立出的個人慣用行為模式。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是毫不多想就常被運用且已簡化的行為。由於習慣的執行不需多想,因此能節省能量,使行事更有效率。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說過:「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並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卓越是種習慣,禮貌、準時、誠信等其實也都是習慣。至於所謂的壞習慣,只是我們從小就開始不斷累積成習的舉動,但現在不再對我們有利,因此必須去除罷了。比如說:心情差時暴飲暴食、姿態不良、抖腿、抱怨等。
習慣的產生,可視為是欲望的呈現。當我們為某些壞習慣所困且極力想革除時,此時思緒與該習慣更為緊密,無形中增加大腦裡通往舊習慣神經迴路的關注能量,使得此神經迴路更為壯大。例如,父母想要禁止小孩子玩電動玩具,但孩子看到別人玩,心裡想要玩的欲望就會愈強烈。所以內在掙扎或壓抑欲望並不是改變習慣的好方法,因為當內心衝突愈大,習慣反而愈難拔除。
習慣是經常使用的行為,而運用行為則是改變習慣的好方法。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要停止擔憂舊習慣,用表達取代壓抑,運用行為(肌肉活動)把舊習慣或者欲望衝動導向新的腦部傳導路徑。
事實上,人生中所養成的千萬個習慣,都是自然不費力地建立而成。回顧童年到成年的日子,我們從學習用手寫字開始、其後學習打字、使用電腦上網、使用手機和其他先進的電訊設備,改變過程從來沒有任何掙扎,也無需痛下決心,我們只是簡單地執行新習慣,讓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而己。而當情緒焦點轉移到新的行動時,不知不覺我們就已接受新的改變。假設希望戒掉攝取垃圾食物的習慣,建議停止去煩惱或壓抑飲食的事,只要試著去習慣生菜沙拉或蔬食,讓調製或攝取新鮮蔬食成為樂趣,讓大腦學習與記憶新的神經傳導路徑,以取代舊的不良習慣。
避免沉溺於不滿情緒
神經細胞在運作時喜歡走快捷方式,而且愈用愈靈活,不用易退化。
樂觀的人因為經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即便遭逢困難,其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被活化的機率較高。相反地,悲觀的人,即使是平順的事件也可能令他不安或猜忌,而怨天尤人也成為生活中的負向循環。
快樂,其實也是種習慣。仔細觀察,正向快樂的朋友不見得最富有、事業最有成,甚至生活中還可能存在許多困難,只是他們正向的神經反應路徑較慣用且活化,因此對於挫折的反應能較坦然自若、大度淡泊。
也因此,轉念最好的方法是不去煩憂生活所欠缺的,並試著建立新的神經傳導路徑─「感恩現在所擁有的。」
生活挫折難免,我們應避免沉溺或重複心中的不滿情緒,因為懊惱與批評已無濟於事。每當萌生負向意念時,試著在心中踩個煞車,對負面思維說聲「stop」!閉上眼睛,試著回想生活中曾發生的美好經驗,感謝今天所接觸的人事物,期許明天可能發生的美好。藉由不斷地練習,快樂可以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