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孩子最舒適的距離,
其實是父母活出自己才可能找到的距離。
一個無法活出自己的父母,
會把自己無法活出的部分期待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來完成。
這個部分可能是自我價值,可能是安全感,⋯⋯
可能是物質的豐盛,甚至可能僅僅是快樂的生活。』
我一直在尋找和孩子舒適的相處方式。
首先,它得讓自己舒適、開心。
我不願意為孩子做出所謂的犧牲,
因為一旦我感受到犧牲,
那麽自然就會同時有被肯定、回報的需求。
如果這些需求落空,委屈、憤怒、傷心等也會隨之而來。
一個有情緒的媽媽首先會把情緒自然傳到孩子身上,
孩子最終成為媽媽情緒的承擔者。
如果我不能輕鬆、快樂地給予,那麽不管我為孩子付出多少,
他感受到的都不是愛,而是沈重的負擔。
在傳統的觀點看來,父母為孩子付出、犧牲很偉大,
甚至為此要求孩子一定要孝順父母,我認為這是一種道德綁架。
我們為孩子做很多,但是並不一定在愛孩子。
愛,是一種感覺,是柔軟而溫暖的感受。
如果我們不能安靜下來溫暖地和孩子說話,
不能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那麽不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
他感受到可能都不是愛。
我曾經問過兒子:“媽媽在罵你的時候,你覺得媽媽愛你嗎?”
他回答:“愛。”
我再問:“是你知道媽媽愛你,還是你感受到媽媽愛你?”
他回答:“是知道。”
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我們不斷地告訴孩子,
我們愛他們,不管發生什麽,父母都愛孩子。
但是,我們卻又都在做著另外的事情,
我們呵斥、評判、抱怨、甚至打罵孩子,都冠以愛的名義。
就如同我們給孩子一根黃瓜,但卻告訴他:這是一個蘋果。
你一定要吃出蘋果的味道,如果你不能吃出蘋果的味道,
那麽你就是不懂事,就是不孝順。
所以,我一定首先讓自己開心、快樂。
當我開心的時候,我是柔軟的,和孩子的任何互動,
他感受到的都是愛和包容。
我看到自己的需求,並先滿足自己。
在父母子女的關係序位裏,父母永遠是第一位的,
只有父母的需求被滿足,孩子的需求才可能被看到和滿足。
換句話說,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父母,
也根本沒有能量去滿足孩子。
其次,它也要讓孩子感覺輕鬆、舒適。
作為父母,照顧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是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進行度的調整。
當孩子能走的時候,我們不管是拉著還是推著他,
都會讓他依賴,依賴的結果就是,
孩子無法通過自己的行為產生力量,
會退縮和無力;對父母來說就是要背負著孩子的能量前行,
能不累嗎?讓他自己走,自己去摸索和體驗,
而父母只是允許和陪伴。
在他需要的時候,拉他一把,足夠了。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
哪些我是可以完成的,哪些我是需要幫助的,
而任何需要幫助的時候都可以求助父母。
我是一個很挑剔的人,當我的目光關注孩子的時候,
常常無法控制地希望他更好。
對孩子來說,這種關注的目光會讓他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
從而形成負擔,所以,我會盡量不去看他,
給他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也不給自己挑剔的機會。
走在他前面,是我們長期相處保留下來最舒適的方式。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
這種相似程度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不管是你喜歡的優點,還是你認為並正在努力改正的缺點。
然而,現實往往是不管你多麽努力的改變,
到最後你還是變成了他們的樣子,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
不管有多少專家的指點,
我們可能還是不可避免地適用了我們經驗過的那種方式。
因為,它在我們的血液裏。
與孩子最舒適的距離,其實是父母活出自己才可能找到的距離。
一個無法活出自己的父母,
會把自己無法活出的部分期待在孩子身上,
希望孩子來完成。
這個部分可能是自我價值,可能是安全感,
可能是物質的豐盛,甚至可能僅僅是快樂的生活。
不管是什麽,父母無法活出的部分,必定延續給孩子。
活出自己,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現在大部份的父母都在無意識的傷害著自己的孩子卻不知道,
所以孩子們對任何事情都容易感到憤怒,
他們正失去來自於他們生命存在中的慈悲,
他們變得越來越物質化傾向,
他們開始通過網絡及電子遊戲產品去逃避父母甚至現實的世界。
摘自『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