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就是看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2016070415:14

Niseema Tsai 的相片。
~ 「教養就是看一個人能在
多大程度上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口不擇言,
最不能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洛曾做過一個實驗,叫絕望之井。
在實驗中,哈洛給猴子造了一個黑屋子。
讓猴子頭部朝下吊了兩年,實驗結束後,
猴子出現了嚴重、持久的精神病理行為。
它呆呆地坐著,遠離猴群,
完全失去了一只正常猴子應有的活力,成了重度抑鬱猴。
實驗證實,對靈長類動物來說,
黑暗籠罩的孤立帶來最深重的恐懼和絕望。
但是我們很多人還沒來得及意識到一件事,
那就是我們失控的脾氣正在變成身旁最親近的人的絕望之井。

我的祖父自幼失去雙親,一生目不識丁,謀生的手段只靠力氣,
拆東墻補西墻地養家糊口。嘗盡貧寒交迫,性情粗糙無常,
用不假思索、簡單粗暴的方法生養五個兒女。
爸爸常和我說起他們小時候,爺爺白天在碼頭裝貨卸貨,
回到家悶頭抽煙獨坐,若有小孩發出過於激烈的嬉鬧聲,
必遭爺爺更激烈地喝止,飯桌上尤其要求保持安靜,
喝湯發出咕嚕聲,閑談發出爭執聲,一頓“爆栗子”就敲過來了。
兄弟姐妹淘氣時,爺爺就近原則,手頭的任何工具操起來就收拾。
叔叔的頭頂上至今留著碗口粗大的傷疤,
爺爺以為那年頭的小孩都是這樣長大的。
他不知道他那隨意即興,像小鋼炮似的有火就發的育兒風格
給五個兒女帶來各自性格上的缺陷並且伴隨他們一生。
我的爸爸習慣對事情作悲觀預言,爺爺的指責怒斥
讓爸爸從骨子裏感到自己一定是一個很差勁的小孩,
所以,他沒有辦法接納樂觀美好的事物。
只要一遇到幸運的好事,他就覺得肯定弄錯了。
他寧願把結果想得糟糕一點,才會比較安心。
他這樣對自己,也這樣對我。
我還記得十多年前,我高考前夕的某一天,
爸爸很認真地對我說,去幫我算了一卦,
算命先生說我命中註定,高考考不上,
差幾分。我當時悲憤交加,特別痛恨老爸。
別人的爸爸總是用正面的語言鼓勵孩子,
可我的爸爸總是打擊我,不看好我。

長大後,我學了一些心理學才知道這是童年粗暴的家教
帶給他的傷痛和糟糕的思維習慣。比起一開始就樂觀積極,
他更相信絕地反擊和血淋林的激將法,
這正是低度自我認同感的表現。
爺爺那些無端的脾氣加深了幼年的父親這樣的自我概念:
因為我不好,你才會對我發脾氣;我好的話,你為什麽要發脾氣呢?
我那麽不好,我配不上那些好。
與此同時,我的姑姑和叔叔們幾乎都有類似的問題。
內核一致,表現各異:情緒不穩定,不能好好說話,
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愛反駁別人,喜歡挑刺,毒舌……
教養說到底就是看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面目可憎,疾風怒雨,口不擇言,
尖酸刻薄,含譏帶諷,最不能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在遊樂場,有個孩子被某個遊戲項目吸引,
玩了一次還想再玩一次,媽媽當眾大聲斥責孩子:
你是怎麽答應過我的?做不到以後永遠別來!
孩子抱著怒火中燒的媽媽,哭成一團,
媽媽嫌棄地甩開他,厲聲要求他不要再哭,孩子止不住抽泣。
媽媽突然揚長而去:你哭,你還哭!
孩子在媽媽身後一路追趕一路更兇猛地哭……
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這位媽媽發脾氣便是不能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導致的。
孩子天性喜歡玩,容易被新鮮稀奇的事物吸引。
一開始隨便答應你,
後來由於情境變化而不能信守承諾也是常有的事。
孩子哭得非常傷心,正遭遇情緒挫折時,
讓他像機器運行那樣說停就停是極不合理的。
可是媽媽卻因為自己特別討厭哭鬧聲,執意要求孩子照她說的做,
否則就棄他而去,這也是非常缺乏人性關懷的。
這自然很容易造成雙方關係的僵硬對立。
安徒生童話裏面有個故事,題目叫《老頭子總是對的》。
說的是從前有一對老夫妻,過著清貧的生活。
老婆子和老頭子商量著把家中僅有的一匹馬賣掉換些更有用的東西。
換什麽呢?老婆子說:老頭子,你決定吧,你做事總不會錯的。
於是老頭子騎著馬到了市場。先後把馬換成母牛,
母牛換成羊,羊換成鵝,鵝換成雞,最後把雞換成一袋子爛蘋果。
兩個有錢人半路上聽說了這件事,
都認為老頭子回家會被糟老婆子打,
至少要痛罵一頓,老頭子卻堅信自己會得到一個吻,
於是他們以金子做賭註。後來,兩個有錢人驚奇地發現,
在旁人看來這一路走下坡,
越換越廉價的交易卻每次都讓老婆子大加讚賞。
老頭子為什麽有這種信心呢?顯然是因為老頭子做每一個選擇
都是誠心誠意地站在老婆子的立場上的。
他把老婆的需要看得比物品的價值更重要。
真正有教養的人是不以自我為中心的,
因此他從不隨意發脾氣,也不怕對方生氣。
故事的結局,兩個有錢人賭輸了,金子獎賞給有教養的老頭子。

這個結局有很深的寓意:
刻在骨子裏的教養會贏得生命中最值得的獎賞,
那就是一段如沐春風的情誼和關系。

美國的兒科醫生兼心理學家吉諾特在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裏曾說,
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客人。
因為假如今天你家的客人忘記帶傘,你不會走上去對他大發脾氣,
進而說一串尖酸刻薄、夾槍帶棒的話:
你怎麽回事?每次都要丟東西,
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你怎麽就不能像某某某啊。
你都四十多歲了,怎麽不長點記性?
我敢說,你的頭如果不是長在肩膀上,
你會把頭都弄丟。就你那樣連一把傘都管不好的人能有什麽出息!
但對客人我們什麽也不會說,只會禮貌地微笑,
馬上把傘送到客人面前:您的傘,走好,再見!
我們常常把毒舌留給親近的人,把優雅留給陌生人,
因為我們的心裏有陌生人和親人之分。

事實上,別人是不分陌生人和親人的,除了自己都是別人。
那些以“為你好”的名義,
對別人發的脾氣其實都是教養不夠的表現。
菜根譚裏說: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
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
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矣。
意思是說,家庭生活應該遵循一個原則,人與人之間要心平氣和,
坦誠相見,以愉快的態度和溫煦的言辭相待。
最親近的人之間感情融洽,沒有隔閡,意氣相投,
這比嘴上說說要修身養性、觀心內省強萬倍。
這正應了這句話——刻進骨子裏的教養是
可以不隨便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作者:姚瑤

更多
 
 
Niseema Tsai 的相片。
Niseema Tsai 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