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上課,從短袍中掏出一粒蘋果:「大家集中精力,嗅聞空氣中的氣味。」然後,他回到講台,舉著蘋果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味道?」
幾位同學回答:「我聞到了,淡淡的蘋果香味!」其他同學你望望我,我看你,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舉起蘋果,從學生叢中走過,「請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聞空氣中的味道。」
⋯⋯回到講台,他問:「大家聞到蘋果的味道了嗎?」
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聞到了!」
蘇格拉底嘆氣,然後說:「非常遺憾,這是一個假蘋果。」
心理學家阿希也做過一個實驗:
參加測試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時,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埋伏。
學生們不知道,這五個人都是事先預備好的。阿希讓大家作判斷:卡片上四條線段,哪兩條一樣長?
其實線段差異明顯,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斷。
但五個事先坐在那裡的埋伏人故意爭先搶快,同時說出一個完全錯誤答案。
於是,一大串測試者跟著他們選擇了錯誤答案。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從眾心理:別人做什麼,我就跟著做什麼,這樣我的行為大概就是正確的。
我們常以為自己很有主見,其實恰恰相反——
我們習慣依附於他人,沒有自己的思想;習慣跟隨別人瞎起哄,沒有自己的主見;習慣人云亦云,沒有判斷事情真偽的能力。
1895年,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寫了一本經典著作《烏合之眾》。此書出版後,以每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瘋狂傳播。
這本書為何具有如此魔力?
它道出一個真諦:聰明的個體,陷入群體,就容易變傻仔。
個體大多是聰明的、理性的、冷靜的,但一旦陷入群體或成為群體的一部分,就容易變得迷信、盲從、愚蠢、暴力:
在中世紀時期,鼠疫肆虐,奪去了歐洲近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人民的生命。人民開始相信是上帝的懲罰,於是大規模的鞭笞開始流行。受鞭笞者相信透過鞭打自己和承受身體上的懲罰,上帝不會讓他們染上鼠疫。更可怕的是,人開始找尋替罪羔羊,任何長相醜陋或是行為古怪的人都會受到懷疑,遭到迫害。這就是群體。
群體中的人不僅在行動上與本人有完全相反的表現,而且思想和感情也與平時完全不同。你相信嗎?即使是各行各樣中最優秀的專家,當他們表現出一個群體的時候,也會經常性的做出極度愚蠢的決定。群體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獨立思想能力。
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任何你想像不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均在群體中發生了,而你我也正是群體中的一份子。
1、群體不善於推理,卻急於採取行動;
2、群體衝動、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
3、群體的智慧,低於個體的智慧;
4、群體充滿原始的暴力和嗜血的慾望;
5、群體的道德水平相對低劣。
所謂烏合之眾,就是說再聰明的人都有變傻的潛質。
「一旦融入一個群體,你就會傳染上他們的動作、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做出一些荒唐可笑但毫不自知的事情。」
19世紀的時代,已有烏合之衆的現象:在社群網路、即時新聞充斥的年代,我們都得練習:如果你不能明確瞭解一件事判定真偽,那就請:
1、不要輕易妄下結論;
2、不要輕易急於站邊;
3、不要輕易評價別人;
4、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評論左右;
5、不要隨便跟著感同憤怒仇罵。
時時提醒自己儘量「冷靜思考」。
--取材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