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是”的愛會造成“給予“的不是對方所需要的

2017033015:05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戶外和大自然
~『“自以為是”的愛會造成“給予“的不是對方所需要的,如果你的愛沒有站在對方角度來了解,沒有你對他的感受的體恤,沒有你對他的需求的尊重和關心,那麽愛還是很遙遠的事情,你只是在自我中心裏自我陶醉,並希望藉著愛的名義被滿足罷了。』

你真的會愛嗎?看到這個題目,可能很多人會想,
愛不是天生的嗎?這還有人不會嗎?
當然,作為人類,我們內心對愛的渴望是天然的,
想要去愛也是天然的,然而愛的方式丶愛的能力卻不是。
盲目的愛與愛的失序,是所有悲劇的根源。

那麽,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己愛的能力呢?

首先,你需要有感受自己的能力。
你的情緒你的狀態,自己能夠感受,
能夠了解,才可能去愛別人。

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什麽,只是麻木地活著,
又怎麽可能體會到其他人的心情與感受呢?

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真實的感受是什麽,
他們的生活是依靠世俗標準的,
他們從小就在根據他們的經歷去總結各種模式,
然後建立各種條條框框,遇到事情,就拿這些固有的框架。

他們還會預設別人應該會有他們框框裏的這樣或者那樣的反應。
可是,事情往往不是這樣,
他們的框框與現實其實並不可能都一一對應,
他們的規律也是似是而非的,因而他們常常都會迷惑,
我都為你這樣或者那樣了,你怎麽還是不高興?
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止發生在愛情中,
很多父母也是這樣的,他們會覺得我把最好的都給你了,
我努力工作拼命賺錢,是為了送你去最好的學校,
給你買最好的衣服最貴的玩具,處處不讓你被人比下去,
還想著要讓你在同學中間可以很有面子,你還處處不滿意?

但有時候父母常常是對自己的感受沒有覺知的,
他們不知道在自己為小孩付出的過程中,
已經積累了很多勞苦的情緒,也壓抑了很多不滿小孩的情緒,
更不知道自己的拼命可能是在逃避跟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所以,他們不能理解小孩的感受,
不知道小孩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再者,你需要有尊重自己的能力,
尊重自己,當然是要能夠接納自己的,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有很大的不接納,
那麽他就很容易在情感中表現出對自己的不尊重。
失去對自己的尊重,把自己弄得一副低到塵埃裏去的樣子,
之後再來來索取愛,這對他人是很不公平的,
也是絕大多數人所不願意承受的。

當你把愛沈甸甸壓在別人背上的時候,那是愛還是捆綁?
而明知對方不愛,還要繼續強求,這又是愛還是占有?
這麽沈重而強迫,誰受得了?而長遠地來看,這種對自己的不尊重,
恐怕也很容易帶來內心的壓抑和扭曲,也難怪人家想逃了。

如果你真的想要去愛別人,學會尊重自己,
看到自己的價值,是很重要的。
你看到自己的價值,才可能對等地看到對方,
尊重自己才可能尊重對方。

其次,要有能力去信任你愛的對象,信任是更大的尊重。
而沒有尊重,愛是無從談起的,在尊重的基礎上,
愛的成長還需要信任的能力並給予空間。

這裏有個常見的誤區,
很多人都會把反覆癡纏丶剪不斷理還亂誤認為愛。
就像小說電影裡的相愛相殺,各種誤會糾葛折騰來折騰去,
反反覆覆各種極端的手段來確認彼此在乎對方,
這其實是一種類似表演型人格的戲劇性需要,
因為劇情衝突強烈,可以帶來更多的內在波動刺激,
產生更大的情感起伏,愛與恨之間落差很大,
很容易讓人有過癮的感覺,
但其實這更多是缺愛的心對劇烈情感衝突的病態需要。

如果你對一個人既感覺到很愛他,又不能信任他。
那麽至少這份情感的狀態已經在提醒你它是需要調整的了。
比如很多父母說起來很愛孩子,但當孩子自己選擇做點什麽,
就滿心都是不信任,甚至帶著隱藏的不放心。
沒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而是如同寵物一般的存在,
我可以愛你寵你,但你不能自己做選擇,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
很多親密關係裏,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比如不相信對方有能力照顧自己,非要凡事代勞;
或者不相信對方能做出合適的選擇,而越俎代庖;
再或者不信任對方,各種查勤各種猜疑等等。
所以,想要學習智慧的愛嗎?
那麽請先了解,愛不是癡纏,而是放手。
再強大的代勞和猜疑,都無法建立真正穩固的連結。

所以,信任吧,愛不會消失,它反而會得到生長的空間。
要不然所謂的愛只能是看起來美美的空中樓閣,
樓閣上還常常飄揚著“愛”的大旗,可走近一看,
卻都是“想當然”和“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的愛,除了可能造成“給予的不是合適對方的,
不是對方所需要的”情況之外,還可能造成入侵對方的邊界的感覺。
不尊重對方的需求,誤解對方的需要,當對方很忙,
他需要的就是你的不打擾,你能否尊重他,
而不是不斷地要求對方給予你陪伴呢?

這些都是愛的基礎,如果你的愛裏,沒有站在對方角度來了解,
沒有你對他的感受的體恤,沒有你對他的需求的尊重和關心,
那麽愛還是很遙遠的事情,你只是在自我中心裏自我陶醉,
並希望藉著愛的名義被滿足罷了。

當然,你有並沒有錯,你的需求也是值得被尊重的,
但他人並沒有ㄧ定要配合你丶滿足你的義務和責任。

最後,要有能力在了解自己的節奏,也了解對方的節奏的基礎上,
找到那個共同的點,跟對方一起踩上共同的韻律,帶動愛的流動。

這也並不容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有自我中心的,
而關係就必然涉及到至少兩個自我的碰撞,
所以,在建立任何關係的過程中,關係中的任何一方,
都必須有自我的讓步!這是任何關係都需要的,
否則只能自己跟自己的倒影談情說愛,那就叫自戀。

親密關係,也是如此,如果陷入到誰對誰錯的思維框架裏,
就常常會感覺混亂,因為兩人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場上,
必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而這個部分的打開,則是建立在能夠彼此
足夠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基礎上的。

自卑的人要麽低到塵埃裏去,要麽會緊抓權力和自我中心不放。
而當我們對自己有尊重,對自己的價值感有確信的時候,
我們就自然更柔軟更願意與對方相互適應。

所以,你就知道問題並不在於什麽更好更對,
而是看到兩個人的共同目標是如何和而不同,
去找到那個共同的節奏,一起四手聯彈。

有了充分的自我尊重和自我價值為基礎,
又有了明確的方向,你就不會再被自我蒙蔽,
陷入到憑什麽要我改變自己來適應你的模式裏了。

事實上,要愛,雙方就都需要調整。
你想愛對方,想與對方建立關係,
那麽你就要去對相處的過程用心,

這不是要你丟掉自己,做出一副對方喜歡的樣子來,
壓抑自己的真實以便於獲取愛。

自己的言行舉止真的是發自愛的嗎?
你確定你真的是在實踐愛嗎?當然,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你也會希望對方是一個用心的人,可以了解你,知道你的底線,
能夠真正的理解你的感受,
尊重你的界限,愛護你就像愛護他自己吧?

所以,你想進一步打開愛的能力,
建立真正有愛長久深入的關係嗎?
那麽,彼此適度的調整,互相的適應就都是少不了的磨合過程。
這個過程,可能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舒服——
畢竟需要打破自我中心的習性,

為了關係的深入,做出這樣的調整。
那麽,雙方就總能找到那個既彼此相愛相融,
又各自獨立完整的節奏。

而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你不止收獲了愛情,
收獲了深入靈魂的夥伴連接,
更是收獲了一個更加成熟的自己。
你也會發現,不止是愛情,其他關係也是一樣的,
你也可以適度調試,
找到跟你的孩子你的父母相處的有愛的節奏。

這又是一個有趣的悖論,
你越是不肯放下自我中心,越是想拼命抓取,
更多的愛更多的滿足,那你就注定會越失望。

而當你開始學著走出自我中心,開始真實地看到他人,
並願意學習更好地認知愛表達愛實踐愛的時候,
最終獲益最大的卻一定是你自己。

幕棉